圣方济各炮台(Forte de São Francisco;亦称加思栏炮台、噶斯兰炮台)位於昔日澳门半岛东南部海岸,坐落在东望洋山山脚。该地曾是南湾的北端,炮台前的海面於上世纪被填平造地。炮台整体呈椭圆形,左右两旁由两个圆形的炮垒组成。墙体采用规整的石块砌筑,高逾6米。
随着葡人居澳,天主教各修会纷纷派遣传教士前来。1580年,方济各会於上述傍海山丘地段建成了圣方济各修道院,华人称之为“噶斯兰庙”,作为该会入华传教的基地。1620年代初,由於修道院所在地段位置优越,葡人决定在修院旁建造炮台。这座炮台以修道院的名字命名为圣方济各炮台,於1629年峻工。
圣方济各修道院与炮台共存了二百多年,直至1834年,政府下令驱逐方济各会修士。最终圣方济各修道院於1862-64年被拆毁,并改建为兵营。20世纪70年代,葡兵撤出澳门,兵营改为由保安部门使用至今。1872年,为加强南湾北端的防卫能力,澳门政府决定在圣方济各炮台前增加一座辅助炮台。由於该炮台在12月1日动工,因而被称作“腊一炮台”。该炮台因20世纪30年代的南湾填海工程而被拆除,自此成为历史。
澳门作为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口贸易港,连通内地与世界。然亦因其独特地位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觊觎。在1622年炮台尚未完工之时,便已参与了当时抵御荷兰人的战役。在葡人於澳门建立的海防体系中,圣方济各炮台作为昔日守卫澳门半岛东南方的第一道防线,其火炮射程最远可达氹仔岛,是澳门作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海防建设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