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洋山腰自得胜马路开辟後渐渐成为除南湾、西湾一带以外的西式住宅区,其中东望洋斜巷沿路建有多座风格各异的别墅式住宅,而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是该街道上仅存的二十世纪上旬建成的别墅式住宅。现存建筑於1930年4月1日落成,而从物业登记资料可知,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也曾多次作转售。1986年底,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的内部空间作重新规划,改为当时卫生司技术学校的女子宿舍,供医护人员作短暂休息之用,根据图则所示,建筑物亦改以黄色为主。1995年欧洲研究学会成立後,以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作为其会址,建筑物亦改以红色为主,并一直沿用至今。
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在该区众多别墅式住宅中尤其突出,在众多历史照片也能辨认其“马蹄拱”。其楼高三层,由於沿街而建,其中地面层为半地下室空间。从立面分析,建筑风格属於带阿拉伯装饰的折衷主义。建筑立面仍按照古典三段式来划分:第一段为基座,开洞较少,以简单横向装饰线条营造出仿石的厚重效果;第二段则以通透的外廊为主,带有阿拉伯装饰细部;第三段为女儿墙,以白色纤薄的外挑檐口板作为分隔。建筑的阿拉伯风格体现在外廊开口设置的连续“马蹄拱”及纤细立柱上。其中,一层的马蹄拱以白色为主,拱顶为圆形,拱间空隙填充有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磁砖纹样;二层的马蹄拱则带有砖纹装饰,拱顶亦改为尖顶,以增加其向上延伸的感觉。建筑物之马蹄拱及立柱已失去其主要的支撑作用,仅作为装饰构件存在。
东望洋斜巷6号房屋配合地形沿斜坡而建,属於带阿拉伯装饰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其装饰精巧细致,是澳门二十世纪上旬建成的别墅式住宅中,少数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例子,为研究二十世纪该区的生活面貌提供参考。其建筑风格反映澳门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透过吸收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融汇於日常的建筑设计之中。时至今日,该建筑与华士古花园相呼应,构成东望洋山腰的历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