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望厦山(莲峰山)北麓的莲峰庙,为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规模宏伟。庙的两侧设有莲峯慈善中医诊疗中心、莲峯普济学校及林则徐纪念馆。莲峯庙立面的正脊有回纹饰,檐下是红黑相间的纹样,墀头有砖雕,烘托出端庄与典雅。
清雍正元年(1723年),慈护宫鼎建於莲峰山,是为莲峯庙的前身,於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定名为莲峯庙。由於莲峯庙靠近关闸,葡人称之为“关闸庙”。莲峯庙是昔日连接内地与澳门半岛的水陆要津,官商民由内地往来澳门的必经之路,船只若从水上而来,即可在莲峯庙前上岸。莲峰庙不仅可供民间祭祀及客商聚会,同时亦作为赴澳公干的中方官员的驻节公所。在庙外有一处广阔的空地,建有两座旗杆石,在澳门的庙宇中惟莲峯庙和妈阁庙独有,足以突显其地位。
澳门作为清代广州粤海关的外港,是当时西洋各国来华贸易船舶的必经之路。而闽粤货船亦频繁往来澳门进行商业活动,华人商贾每每以海上安危托庇於神只。莲峯庙的重修扩建除民间捐输外,亦有官方参与其中,足见官商民对於莲峯庙的重视和支持,亦反映了莲峯庙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着名的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巡视澳门,在莲峯庙接见了澳葡官员,并申明了禁绝鸦片的命令。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一位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耆英亦曾二度赴澳,与美国及法国进行谈判,其间亦曾下榻於莲峰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门龙田村义士沈志亮等7人在莲峯庙旁刺杀了澳门总督亚马留,成为中葡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现时该地仍有一刻有葡国徽号的石块。
莲峰庙现存本澳最多的碑刻铭文,亦有丰富的石刻、灰塑、砖雕等艺术品,与澳门的海事及商业活动关系密切,故该庙在澳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