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基督教墳場

澳門基督教墳場座落於白鴿巢公園側,由庭院及墓園兩部分組成。庭院內有馬禮遜紀念堂,該堂自1830年起便作為澳門基督新教教徒做禮拜的地方,於1922年重修。教堂平面為長方形,外觀古樸、室內陳設簡單,外牆整體採用白色粉刷。教堂後為墓園,按地勢分為上下兩層階地。墓園內共180多個來自英、美、荷蘭、瑞典、丹麥等國人士的墓碑,他們當中有商人、冒險者、傳教士、水手和軍官士兵,其中又以英國及美國人居多。

 

自18世紀中葉起,由於清政府調整了對外貿易的政策,允許外商居留、入駐澳門城內,自此便吸引了眾多歐美國家的商號及使館人員來澳,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亦決定於1773年在澳門設立其屬下公司。該公司長期享有英國對華貿易壟斷權,中英早期貿易皆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1807年,羅伯特ž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牧師以英國東印度公司漢文翻譯的身份來澳,並穿梭於廣州和澳門之間同時進行傳教及業務上的工作。他是首位將基督新教《聖經》完整翻譯成中文的人,亦是第一本《華英字典》的編者。由於居澳的基督新教教徒人數漸多,找到一塊合適安葬新教徒的土地便有迫切性。馬禮遜之妻瑪麗(Mary Morrison)於1821年於澳門病逝,在馬禮遜的請求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購得白鴿巢前地旁的一幅地皮作為公司及日後基督新教徒的專用墓地。1857年,因澳葡政府通知市區內不得再埋入任何死者,該墓園宣佈關閉,結束其36年作為墳場的使命,並完整保存至今。

 

隨著清代一口通商政策規定外國人必須在非貿易季節離開廣州前往澳門暫住,使得外國商號紛紛在澳門設立辦事處、領事館及其他公共設施,對澳門的經濟起到積極作用。墓園內葬有名人如馬禮遜及其家人、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瑞典駐華總領事及《早期澳門史》的編撰者龍思泰(Anders Ljungstedt)等,均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貢獻。基督教墳場不僅是西方各國人士曾在澳門及珠三角地區進行活動的實物遺存,更印證澳門在海上絲綢之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化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

 

 

地址
白鴿巢前地 (前往這裡)
開放資訊
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下午5時15分停止進入)
評定資訊
世界遺產 — 澳門歷史城區;被評定的不動產 — 場所
更新於: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