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碼頭街福德祠,面積不大,是澳門眾多福德祠中的一座,系一座一層單開間一進深、傳統中式金字屋頂的嶺南建築,配有麻石門框,上有一副石刻對聯,對聯上方刻有一對蝙蝠,封檐板處有雕刻精緻的裝飾。祠內主神龕供奉土地公,另設側神龕供奉土地婆,在澳門十分罕見。廟中仍保存有歷年由大碼頭坊商戶及居民捐贈的香案、香爐、對聯、儀仗牌等。
清政府自1684年解除海禁後開放與海外各國貿易,並在全國設立江、浙、閩、粵四大海關,又於1688年在澳門設立粵海關監督行署,又名關部行臺的海關機構。澳門海關乃粵海關七個總口之一,主理對外貿易事務,下轄大馬頭、娘媽閣、南灣、關閘等四個稅館。位於北灣淺灘的大碼頭街一帶即明清時期澳門船隻錨泊的重要碼頭,而建於1796年以前的大碼頭街福德祠就是當時大馬頭渡口的守護廟宇。
自19世紀中葉,澳葡政府於北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現時大碼頭街以西的區域,均為人工填海而來。而大碼頭街、快艇頭街等多沿用自昔日碼頭渡口的名稱。時至今日,大馬頭渡口、關部行臺及大馬頭稅館等昔日與海事活動相關的建築及設施已不復存在,大碼頭街福德祠是作為過去內港北灣一帶繁盛的海上商業活動的建築遺存。澳門作為清代粵海關七個總口之一,與西方各國的海上貿易往來密切,建立在昔日碼頭附近的福德祠,是附近商戶、居民、及從事海上活動人員的社區祭祀場所,更見證著澳門海上貿易的發展及城市街道的變遷。
澳門的土地信俗傳承已久,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本澳部份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包括有參神祈福、醒獅助慶、上演神功戲及舉辦宴會等,場面熱鬧,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