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基督教坟场座落於白鸽巢公园侧,由庭院及墓园两部分组成。庭院内有马礼逊纪念堂,该堂自1830年起便作为澳门基督新教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於1922年重修。教堂平面为长方形,外观古朴、室内陈设简单,外墙整体采用白色粉刷。教堂後为墓园,按地势分为上下两层阶地。墓园内共180多个来自英、美、荷兰、瑞典、丹麦等国人士的墓碑,他们当中有商人、冒险者、传教士、水手和军官士兵,其中又以英国及美国人居多。
自18世纪中叶起,由於清政府调整了对外贸易的政策,允许外商居留、入驻澳门城内,自此便吸引了众多欧美国家的商号及使馆人员来澳,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亦决定於1773年在澳门设立其属下公司。该公司长期享有英国对华贸易垄断权,中英早期贸易皆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1807年,罗伯特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牧师以英国东印度公司汉文翻译的身份来澳,并穿梭於广州和澳门之间同时进行传教及业务上的工作。他是首位将基督新教《圣经》完整翻译成中文的人,亦是第一本《华英字典》的编者。由於居澳的基督新教教徒人数渐多,找到一块合适安葬新教徒的土地便有迫切性。马礼逊之妻玛丽(Mary Morrison)於1821年於澳门病逝,在马礼逊的请求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购得白鸽巢前地旁的一幅地皮作为公司及日後基督新教徒的专用墓地。1857年,因澳葡政府通知市区内不得再埋入任何死者,该墓园宣布关闭,结束其36年作为坟场的使命,并完整保存至今。
随着清代一口通商政策规定外国人必须在非贸易季节离开广州前往澳门暂住,使得外国商号纷纷在澳门设立办事处、领事馆及其他公共设施,对澳门的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墓园内葬有名人如马礼逊及其家人、英国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瑞典驻华总领事及《早期澳门史》的编撰者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t)等,均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贡献。基督教坟场不仅是西方各国人士曾在澳门及珠三角地区进行活动的实物遗存,更印证澳门在海上丝绸之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化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