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邊新街的福德祠建於1868年,供奉福德正神,俗稱“土地”,是中國民間最普遍的神祇之一。福德祠(河邊新街)是下環坊眾所興建的社區專屬福德祠,早期右方建有店舖,後方作為公所,供坊眾議事聚會。福德祠(河邊新街)是澳門唯一一座設有騎樓的廟宇,為一座單開間一進深的傳統中式建築。
該祠於1906年將兩側水巷、後院及附屬店舖闢作教育用途,由陶瑞雲創辦陶瑞雲學塾。辛亥革命後,陶瑞雲學塾改為瑞雲學校,教學樓2層,課室6間,設有圖書室及遊戲場。學校後由陶瑞雲子陶春榮及其孫陶鈞先後繼任校長。瑞雲學校為下環區家境清貧的兒童提供免費小學教育,以助他們以知識改變生活。1989年,瑞雲學校易名“下環坊眾學校”,由“下環區坊眾互助會”繼續辦學,該校於2007年停辦。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澳門華人所辦的私人學校多稱為 “學塾”,一般於氏族宗祠或廟宇旁上課。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及封建王朝的結束,澳門的學塾也步向教育近代化的道路。由最初的陶瑞雲學塾,演變為瑞雲學校,學校重視培養學生解答、分析反饋、推論和歸納的能力,教授中文、英文和數學等知識,最後以下環坊眾學校完成其在下環區的歷史使命,是百年澳門民辦華人教育的寫照。
資料來源:瑞雲小學專頁(https://www.chontat.com/瑞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