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洋炮台位於澳门半岛最高点的东望洋山山顶。炮台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平面布局。防护墙由规整的花岗岩石块砌成。炮台上建有圣母雪地殿教堂、东望洋灯塔、及其他军事设施。
东望洋炮台约建於1622年,於1637-38年进行重新布局并扩建,形成现时的规模。炮台其中一个主要功能为监察海上船只的航行情况,并向澳门城内发出气象预警。炮台立足於澳门半岛之巅,该区域过去为葡萄牙军队的军事禁区,外人不得进入,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葡军撤走,才开放成为旅游景点。
圣母雪地殿教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与炮台同时期建造。教堂具有罗马风建筑特点,正立面有双重山花,四瓣型花窗,外墙主要以白色粉刷,壁柱和山花则以黄色点缀。1996年当教堂进行修复工程时,於陈年粉刷的白灰下意外发现内壁上满布美丽的壁画。壁画以中式绘画技法描绘圣经故事和人物,同时亦绘有中国风格的石狮、盆景树、蝙蝠等图案,展现出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为澳门教堂所独有。
教堂侧建有东望洋灯塔(Farol da Guia,亦称松山灯塔)。灯塔落成於1865年,是一座下阔上窄的圆柱形结构,通体白色。灯塔高15米,内分三层,有一道弯曲楼梯回旋直上,塔顶设置巨型射灯。它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其所处经纬亦为澳门在世界上的地理座标。
过去每当发现有船只远洋来澳时,炮台上的铜钟便会被敲响以通知澳门市民。相传曾经有过数艘葡国货船扬帆来澳,不料途中遇到暴风,在黑夜里迷失方向。正在凶涛骇浪间,忽有一盏明灯闪烁为船队引路。最终船队随灯前行安全抵达澳门港。衆人看见明灯隐没於东望洋山上,均认为是圣母显现,後来便决定於教堂侧建一灯塔,指引夜航船只。东望洋炮台位处澳门半岛的最高点,一直以来对於确保往来船只安全抵澳起到重要作用,使得澳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