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疆吐鲁番市亚尔乡的乡间小道,坎儿井的明渠水流潺潺。作为世代用水的农家,库尔班眼下挺高兴,“以前坎儿井的水几乎没有了,如今一天能浇20多亩地。”
库尔班看到的坎儿井变化,得益於正在实施的一项保护与利用工程。记者从吐鲁番市旅游文物管理局获悉,经过前期修复,当地现存坎儿井出水量增加20%。目前,三期工程仍在继续。
有“地下运河”之称的坎儿井,不仅是一项古老的水利设施,更是一项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於年久失修,淤塞情况严重,很多管道存在塌方隐患。此外,坎儿井水源地和灌溉区过度开发机电井,使得地下水位猛降,很多坎儿井因此渐渐乾涸。
为了让古老的水利设施恢复生机,2009年以来,国家先後投入3000万元,实施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目前,在维持坎儿井原始风貌基础上,已对54条坎儿井实行掏捞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装井盖等保护工作。维修加固後的坎儿井出水量较前普遍增加20%,灌溉面积提高了80%以上。
吐鲁番市坎儿井办公室副主任姚成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坎儿井保护与利用三期工程共投入650万元,计画2013年3月底前对吐鲁番市18条坎儿井加固维修。
对坎儿井的掏捞和加固工作都是当地农民完成的。据悉,自古以来,每到冬闲季节,当地农民自发对坎儿井掏捞清淤,以保证来年的出水量。淘捞工作需要下井30-50米,完全依靠手工将沉积於井底的淤泥一点点运送到地面上,劳动强度大。现在,政府不仅为掏捞农民发放了拖拉机、井架各种工具,还为工作人员购买了人身保险。每期的掏捞加固工作,参与其中的每个农民都将获得至少5000元的收入。
坎儿井是一种在地表下开挖引水管道、把地下潜流逐渐引出地面的独特的水利灌溉工程,与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人造工程。新疆现存坎儿井1540条,其中1108条在吐鲁番的两县一市,全长约5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地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