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3月1日电(刘晓莉 前锋) 窑洞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居住形式。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许成向记者公布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遗址的考察情况。经专家考证,人类最早的地下居住形式——窑洞始于宁夏海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着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勳和许成等考古工作者对海原县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墓葬群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共清理房址13座、灰坑56座、墓葬121座、窑址1处,总计出土各类器物4000余件,发现的房址分为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两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窑洞式房址面积达25平方米,周壁遍布5叶“壁灯”,表明其性质独特,可能为原始宗教建筑,距今约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发现,经挖掘展露出的原始窖洞式房屋,不是在自然垂直的断崖上掏挖的横穴,而是在黄土地阶地的陡坡上人工削出一段断崖,然後向斜下掏挖而成。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第三居地,由半圆形场院、长条形门道、过洞式门洞和椭圆形居室四部分构成;居室内有藏物窖穴和竈坑;场院和门道相连,用建筑垃圾掺和小石子铺垫而成。入口有缓冲空间处理,并有掩闭设置。
杨鸿勳据此推断,这一横穴具有世代营造和使用的基础,它是现存黄土地带窖洞民居的直系祖先,而横穴的发生尚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这座原始窖洞式房址背山临沟,避风向阳,又接近水源,证明先民已注意选择居址。《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甯南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完)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