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2-8-24 来源:新华网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一种奇异的现象,夜空中会突然出现非常明亮的星星,过一段时间却又神秘的消失了,好似天空上的过客。
“这些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称为‘客星’的天体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或者彗星。而有关‘客星’的记录,对於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恒星演化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小淳说。
正在出席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孙小淳说,中国古代有关“客星”的记录很多,其中与超新星有关的有90多个。但是因为古人记录的位置不是那麽准确,还需要论证。如果能找到它们的遗迹,并且与古代的记录对应上,就可为天体物理学提供资料。
“客星”之名最早见於汉代。中国古人有关超新星记录最着名的一次是宋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附近的“客星”。而现代天文学家证明,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此外,中国《後汉书》记载了西元185年出现的一颗“客星”,在天空留存8个月後消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去年公布了通过红外太空望远镜对这颗超新星残骸的最新观测,试图揭示它如何爆发并向外扩散。
孙小淳说,最近有天文学家预言猎户座α星(中国古代称参宿四)将发生大爆炸,天空将出现“第二个太阳”的奇观。
他说,天文学家就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做出的预测,参宿四是红色的,表面温度在3800度左右。但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根据司马迁的观察,参宿四的颜色却是黄色的,表面温度在5500度左右,
孙小淳说, “恒星的演化都以数百万年为计,在短短的2000年间,参宿四从黄色变成了红色,说明它确实处在临界点,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他说,中国关於哈雷彗星有30多次记录,对於研究彗星的轨道和周期、太阳系的演化都能提供很多有意义的材料。
孙小淳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处於领先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人制造出很多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天文仪器。最近在山西陶寺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遗址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长的连续天象记录,原因是中国古代皇帝自认为天子,所以统治者特别重视天象。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中国古代有关彗星、流星雨、超新星和太阳黑子的记载对於现代天文学研究都很有意义,特别是有关超新星的记载,“但由於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与政治相关,偶尔也有天象官造假或漏记的现象。这需要天文学家注意辨别并反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