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中國古天象記錄為現代天文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2012/08/29

發佈日期: 2012-8-24  來源:新華網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到一種奇異的現象,夜空中會突然出現非常明亮的星星,過一段時間卻又神秘的消失了,好似天空上的過客。

“這些被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稱為‘客星’的天體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或者彗星。而有關‘客星’的記錄,對於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恒星演化意義重大。”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孫小淳說。

正在出席北京舉行的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孫小淳說,中國古代有關“客星”的記錄很多,其中與超新星有關的有90多個。但是因為古人記錄的位置不是那麼準確,還需要論證。如果能找到它們的遺跡,並且與古代的記錄對應上,就可為天體物理學提供資料。

“客星”之名最早見於漢代。中國古人有關超新星記錄最著名的一次是宋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出現在金牛座附近的“客星”。而現代天文學家證明,蟹狀星雲正是1054年爆發的超新星的遺跡。

此外,中國《後漢書》記載了西元185年出現的一顆“客星”,在天空留存8個月後消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去年公佈了通過紅外太空望遠鏡對這顆超新星殘骸的最新觀測,試圖揭示它如何爆發並向外擴散。

孫小淳說,最近有天文學家預言獵戶座α星(中國古代稱參宿四)將發生大爆炸,天空將出現“第二個太陽”的奇觀。

他說,天文學家就是根據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記錄做出的預測,參宿四是紅色的,表面溫度在3800度左右。但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根據司馬遷的觀察,參宿四的顏色卻是黃色的,表面溫度在5500度左右,

孫小淳說, “恒星的演化都以數百萬年為計,在短短的2000年間,參宿四從黃色變成了紅色,說明它確實處在臨界點,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他說,中國關於哈雷彗星有30多次記錄,對於研究彗星的軌道和週期、太陽系的演化都能提供很多有意義的材料。

孫小淳告訴記者,中國古代天文學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並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人製造出很多在當時非常先進的天文儀器。最近在山西陶寺發現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遺址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中國保留了世界上最長的連續天象記錄,原因是中國古代皇帝自認為天子,所以統治者特別重視天象。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說,中國古代有關彗星、流星雨、超新星和太陽黑子的記載對於現代天文學研究都很有意義,特別是有關超新星的記載,“但由於中國古代天象記錄與政治相關,偶爾也有天象官造假或漏記的現象。這需要天文學家注意辨別並反復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