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崖圣母小堂(西望洋圣堂)

巍峨秀丽的西望洋山上,耸立着天主教的海崖圣母小堂(又名西望洋圣堂、主教山圣堂、卑拿圣堂)(葡语: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因澳门天主教区主教私邸曾座落於此,故此山又称为主教山。海崖圣母小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尖塔式钟楼、古典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教堂主体及前主教私邸建筑。圣堂前空地立有一尊望向大海的大理石圣母像,沿石阶而下有一路德圣母岩洞。相传圣母曾在法国路德城的岩洞显现,各地教会遂仿建岩洞供信徒祈祷。澳门西望洋山的路德圣母岩洞亦仿效法国路德岩洞的样式,建筑庄严且环境幽雅。

 

1620年,由澳门起航前往日本贸易的商船 “圣巴尔多禄茂”(S. Bartolomeu)号於途中恰遇飓风,船上的商人在危难之际向圣母祈求,并称只要他们能生还,便会在澳门捐献建造一座修院。最後船员及乘客安全返澳,而这批脱险的商人亦履行诺言,向奥斯定会捐献,请他们代建并管理修院,海崖圣母小堂遂於1622年始建,并先後於1837及1935年重建。

 

自鲍理诺(João Paulino de Azevedo e Castro)主教开始,澳门教区的主教就选择海崖圣母小堂左侧的私邸作为他们的居所,这一传统延续至高秉常(Arquimínio Rodrigues da Costa)主教迁出,这座建筑作为主教住处的使命也随之完成。2009年起,澳门教区邀请 “严规熙笃会” 隐修女来澳,并将海崖圣母小堂作为会院。

 

16至17世纪上半叶的澳门担当着连结中日两国之间贸易中转港的角色。在中日两国实行海禁的背景下,澳门成为唯一能与日本进行贸易的港口。澳门与日本长崎的贸易航线是葡萄牙人在亚洲商业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对此十分重视。在未有澳门总督以前,此航线的巡航首领是葡萄牙在华的代表。因此,海崖圣母小堂兴建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日贸易航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花地玛圣母圣像出游於每年5月13日举行,藉此纪念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玛堂区发生的圣母显现。出游队伍由玫瑰圣母堂出发,步行至西望洋圣堂进行圣体降福,沿途会诵念玫瑰经及唱圣诗,场面壮观,为澳门富有特色的宗教庆典之一。

 

 

地址
鲍公马路 (前往这里)
开放资讯
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评定资讯
被评定的不动产 — 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
更新於: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