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郑家大屋07年可供参观

2007/09/28

        【本报消息】文化局代副局长、文化财产厅厅长陈泽成表示,郑家大屋至今完成百分之七十的整体加固结构工程,料今年底可完成余下部分,明年全面开展建筑及装修工程。如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两年後正式开放大宅,供游人参观。

        郑家大屋是澳门历史建筑群申报世遗其中一大项目,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是粤港澳着名的中式大型民居建筑群,也是中国近代着名改革家和敎育家郑观应的故居,修葺工作任重道远。

        当局於二○○一年接收郑家大屋业权以来,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开展各项修复工程,至今已完成百分之七十加固建筑物主体结构工程。据称整体修复项目约耗资三千六百万元,陈泽成预计不会超支,并可於二○○七完成整体修葺工程,全面向公衆开放,彰显该区的文化旅游优势。

        据介绍,大屋原有九宅,为两三层传统广东民居格局。昔日大门有趟栊,二楼为木百叶窗,窗上有花格额枋及窗扇,在缕空花格後面衬有用蚝壳片造成的底板,屋面均为双层瓦屋面隔热屋盖,室内木构架无上斜梁,用水平抬檩木层层支托檩条,并有不少精美的传统中式窗棂、挂落图案及楹联字匾,室外大院後墙上的绿色玻璃花窗仍残存至今。

        陈泽成称,工程期间拆除了大量僭建物,重点修复各大门牌楼,宅内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具及装饰品,会作大屋开放後展览用。他提到,结构修复面对不少困难,鉴於物料已不被广泛使用,故从珠三角一带购入,诸如石灰粉、泥沙、禾荡草灰、乌烟草灰、乌烟油、花瓦挡嘴、筒瓦、檩条及瓦片、靑砖等修葺“配件”,考尽修葺人员心思,难度亦高。

        预计明年会开展第二阶段建筑及装修工程,他指会尽量采用建筑物原有的木构件,及大宅剩余下来可用的屛风、木窗等物件,一些严重破坏的门板、窗花,将按照原设计,按图像复制,回复昔日清末民居官宅模样。整体建筑工程完成後,所有保护大宅的钢架将会拆除。

        因应大炮台回廊早前对外开放,方便游人从望德堂区取道至大炮台及牌坊等文物景点,亦作为当局陈列文物旅游路线的展览室,具宣传作用。陈泽成坦言,回廊无疑进一步贯穿多个文物点及旅游区,串连成优势,符合当局预期的规划。

        待郑家大屋完成修复工程,与毗邻的亚婆井前地及港务局大楼、妈阁庙、西望洋敎堂等文物景区和旅游胜地串连,相信能配合发挥该区的旅游优势,引进更多人流到郑家大屋及其周边地区,带动区内的文化消费,亦有利促使更多人关注申遗。对於今後如何善用大屋内空间,他强调会考虑周详,综合不同专家意见,完善不足,也顾及该区未来的整体发展。

(文章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