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鄭家大屋07年可供參觀

2007/09/28

        【本報消息】文化局代副局長、文化財產廳廳長陳澤成表示,鄭家大屋至今完成百分之七十的整體加固結構工程,料今年底可完成餘下部分,明年全面開展建築及裝修工程。如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兩年後正式開放大宅,供遊人參觀。

        鄭家大屋是澳門歷史建築群申報世遺其中一大項目,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是粵港澳著名的中式大型民居建築群,也是中國近代著名改革家和敎育家鄭觀應的故居,修葺工作任重道遠。

        當局於二○○一年接收鄭家大屋業權以來,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開展各項修復工程,至今已完成百分之七十加固建築物主體結構工程。據稱整體修復項目約耗資三千六百萬元,陳澤成預計不會超支,並可於二○○七完成整體修葺工程,全面向公衆開放,彰顯該區的文化旅遊優勢。

        據介紹,大屋原有九宅,為兩三層傳統廣東民居格局。昔日大門有趟櫳,二樓為木百葉窗,窗上有花格額枋及窗扇,在縷空花格後面襯有用蠔殼片造成的底板,屋面均為雙層瓦屋面隔熱屋蓋,室內木構架無上斜樑,用水平抬檁木層層支托檁條,並有不少精美的傳統中式窗櫺、掛落圖案及楹聯字匾,室外大院後牆上的綠色玻璃花窗仍殘存至今。

        陳澤成稱,工程期間拆除了大量僭建物,重點修復各大門牌樓,宅內遺留下來的生活用具及裝飾品,會作大屋開放後展覽用。他提到,結構修復面對不少困難,鑒於物料已不被廣泛使用,故從珠三角一帶購入,諸如石灰粉、泥沙、禾盪草灰、烏煙草灰、烏煙油、花瓦擋嘴、筒瓦、檁條及瓦片、靑磚等修葺“配件”,考盡修葺人員心思,難度亦高。

        預計明年會開展第二階段建築及裝修工程,他指會盡量採用建築物原有的木構件,及大宅剩餘下來可用的屛風、木窗等物件,一些嚴重破壞的門板、窗花,將按照原設計,按圖像複製,回復昔日清末民居官宅模樣。整體建築工程完成後,所有保護大宅的鋼架將會拆除。

        因應大炮臺迴廊早前對外開放,方便遊人從望德堂區取道至大炮臺及牌坊等文物景點,亦作為當局陳列文物旅遊路線的展覽室,具宣傳作用。陳澤成坦言,迴廊無疑進一步貫穿多個文物點及旅遊區,串連成優勢,符合當局預期的規劃。

        待鄭家大屋完成修復工程,與毗鄰的亞婆井前地及港務局大樓、媽閣廟、西望洋敎堂等文物景區和旅遊勝地串連,相信能配合發揮該區的旅遊優勢,引進更多人流到鄭家大屋及其周邊地區,帶動區內的文化消費,亦有利促使更多人關注申遺。對於今後如何善用大屋內空間,他強調會考慮周詳,綜合不同專家意見,完善不足,也顧及該區未來的整體發展。

(文章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