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葡政府在原塔石村的农地开路建屋,沿荷兰园大马路建造了一系列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西式房子,俗称「八间屋」。荷兰园大马路89号正是这八座房屋之一,位於塔石广场西侧。大楼正立面采用三段式设计,两层的圆拱廊均称统一,带三角山墙的四柱门廊强化中轴,主次分明。外墙表面以米黄色及白色粉刷,具有明显的景观和地标作用。
89号大楼建於20世纪初,最早为仁慈堂物业,曾作为孤儿院及残疾人收容所。1923年政府购得该建筑,自翌年起作为利宵中学校址,至1958年学校迁出。其後作为政府卫生厅的办公场所。自2005年起作为文化局大楼使用至今。
1894年,澳葡政府下令开办利宵中学。学校经过多次搬迁,最初校舍设在圣奥斯定修院,又曾以峰景酒店短暂作为校舍。自1924年起,利宵中学以荷兰园大马路89号建筑为校舍,并在大楼旁建造了学校体育馆。学校其後迁至南湾新校舍。1986年,再搬迁到新口岸高美士街的学校综合体(即现在的澳门理工大学校址)。1999年,利宵中学完成其历史任务结束营运。
19世纪中叶以前,澳门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承担,且集中在启蒙、小学及神学教育。1893年澳门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由官方开办一所提供正规中学课程的学校,这便是利宵中学。学校遵循葡萄牙教育制度,以葡语为授课语言,主要收生对象为居澳葡人。着名诗人、作家卡米洛、庇山耶亦曾在该校任教。该校对於澳门的教育多元及葡语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荷兰园大马路89号曾是利宵中学的校址,也是澳门葡人教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