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堆街八十號是一座建於十九世紀末的磚木結構建築,房屋狹長進深,室內以天井分隔為多個空間,為嶺南地區典型的下鋪上居格局的竹筒屋。樓房高三層,中層及上層開有木百葉門窗,其下的牆壁仍保留著昔日店舖名字的彩繪。澳門特區政府購入該建築後,對其進行修復活化,期間於房屋地下發現了大型麻石結構,經評估後隨即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過程中發現了該處在未有建築以前的街道石鋪面及大型石結構,並出土了一定數量屬明末清初的克拉克外銷瓷及瓷墊餅。
草堆街位於昔日澳門北灣範圍,與營地大街及關前街合稱三街。自16世紀中葉起,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航海貿易活動,澳門主要的碼頭集中在半島西側內港一帶,而北灣就是昔日興旺繁忙的港口區。17世紀清代粵海關關部行臺及大馬頭稅館於此處設立,以便對商船丈量抽稅及管理。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澳葡政府的大規模填海造地,內港的海岸線不斷向外遷移,昔日的北灣沿岸一帶已成為陸地。
於草堆街八十號發現的大型石結構,經研究分析,極有可能是昔日澳門北灣沿岸設施的遺存。而該處出土的克拉克外銷瓷,則揭示了澳門曾作為中國外銷瓷重要出口港的角色。以上發現為明清時期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轉港提供了考古實證。
1892年,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來到澳門行醫,成為當時澳門首位華人西醫。1893年,孫中山先生就曾在上址開設中西藥局。根據資料記載,孫中山先生在澳門的行醫時間大概是1892年秋季至1893年9月,故草堆街八十號亦是孫中山先生早年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