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消息

专家建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资讯系统建设专案应纳入“十一五”规划

2007/09/28

        4月26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系统和预警系统》论证研究课题验收会议。验收委员会专家对课题组的研究表示满意,同意通过验收。同时指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资讯系统建设,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签约国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职责,此项任务十分迫切,课题的验收不表示这项工作已经结束,而是刚刚起步。该资讯化建设专案应争取纳入“十一五”规划,作为国家专项予以实施;课题组在现有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应充分吸收专家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资讯系统专案立项的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保护我国文物古蹟、自然景观,宣传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展示我国的壮丽山河与自然风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及周边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增强。由於世界遗产的魅力使一些地方声名鹊起,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保护管理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些地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损害。其中,既有来自人为的毁坏也有自然的作用。有些是剧烈破坏,有些是日渐损失。在人为因素中,包括负有保护责任的政府和科技界的失误与力量不足。特别是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措施的严重滞後,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使非法交易诱发的盗掘古墓葬、盗窃乃至抢劫田野石刻、佛教造像等活动屡禁不止,造成不可移动遗产被破坏和肢解,可移动的各类器物或流失海外,或被个人非法占有,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尽快完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网路体系的基础设施,搭建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基础资讯网路,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和预警系统,提高预防风险的等级以及能力,形成以预防为主的保护模式已迫在眉睫。

        去年2月,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规律性的研究,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各类基础资料和资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保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加强档案建设工作,尽快建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监测。

        为了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从去年6月起,国家文物局组织力量开展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系统和预警系统”论证研究。国家图书馆等承担单位组织的多学科课题组在半年时间内学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搜集大量专题文献;学习国内其他部门行业先进经验;赴武当山、大足、敦煌、周口店、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实地考察调研;召开8次专案组综合讨论会、5次专家论证会、15次报告起草专题会;按照课题合同书设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我国文化遗产地的实际,根据“已有的要利用、欠缺的要完善、没有的要建设”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系统和预警系统》总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及演示方案,完成了40万字的研究报告。

        在验收会上,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课题组提出的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资讯系统和预警系统平台,建设用以支撑系统运行的即时库、历史库、集成库,实现国家、省、遗产地三级互联的动态资讯监测和预警工作管理的总体设想”,符合文化遗产管理和资讯技术发展的需要,使用的技术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先进技术,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文物报)

(文章来源︰中国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