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昨起列入世遗名录。本澳提出的项目因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其中四项标准,且属眞实性历史建筑,综合体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东西方建筑艺术,成功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考验”。
建筑符合不朽艺术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只要符合《世界遗产名录》六项标准前五项的其中一项即可,最後一项不能单独发挥“作用”,需要上述其中一项支持。具体而言,“澳门历史城区”展现了中国和西方不同国家在空间结构概念、建筑风格、美学观念、工匠手艺和技术的交融。城市空间建设上,“澳门历史城区”是在葡葡牙式海港城市架构上自然发展成的有机体;建筑风格体现在区内大量西式建筑,包含了文艺复兴以後大部分的欧洲建筑形式,数量繁多且风格多样化的宗敎建筑,除具备西方不同敎派的建筑特色外,又相应糅合印度、日本及中国沿海地方的建筑特色,建筑方面则蕴含了各籍人士的“生活记忆”。
历史上,过去有许多“中国之最”的西式建筑,单以大炮台为代表,包括东望洋炮台在内的西式炮台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炮台群;技术发展层面,澳门现时所用的建筑修复材料、工匠手艺,直接反映了建筑文化的多元互融。可以理解,澳门是品类最全、建筑质量与艺术水平较高的东方城市,以上符合列入世遗第二项“在建筑学或工程技术、不朽的艺术作品,城鎭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反映某一时期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圈内人类价値观相互交流的展示品”的标准。
宗敎建筑怀缅辉煌
因应历史关系,澳门自十六世纪中叶以後,一直是天主敎传敎士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传敎的基地,纵观今天的圣奥斯定敎堂、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大炮台乃至保存完整的圣若瑟修院,可让人怀缅天主敎耶稣会昔日在中国传敎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事迹;澳门作为十五世纪以来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外商业港口中,妈阁庙是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此特徵符合第三项“某一文化传统、某种现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独特的或例外的见证”标准。
多元共存杰出范例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反映,是中国历史城市中极具特色的组合。观乎澳门历史建筑群的空间分布,是一个集合不同思想信仰、生活习惯的居民生活空间,妈阁庙与圣老楞佐堂相隔咫尺,葡人生活区的亚婆井前地旁座落着郑家大屋,而华洋居民欢庆集会的议事亭前地毗邻三街会馆(关帝庙),中西兼融、相互尊重,符合第四项“展示人类一段(或数段)历史进程,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的集合体或园林景观的杰出范例”。
多个前地完整组合
澳门面积不大,却容纳不同文化、宗敎及生活习俗,由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构成一组完整的空间组合,东西兼备、错落有致,尤以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及营地街市三位一体组成的空间综合体最为独特,具明显的南欧中世纪城市中心空间特徵,其南欧色彩更是亚洲城市中独一无二的。本土更保留着昔日各自的传统习俗,体现了第六项“与各种活动、活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的或确切的关连,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甄选准则。
“澳门历史城区”符合标准,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且充分反映历史建筑的眞实性、恒久性及普世价値,是本澳各界努力保护的成果,较之周边的东方城市更显得难能可贵。
(文章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