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阁庙

妈祖阁,又名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庙之一,位於澳门半岛西南方,背山面海,依崖而建,早期庙前可以停船。妈祖阁始建於明代中叶,然并非一次性建筑而成,而是历经数百年的增建重修,至晚清时期才真正形成至今的规模、样式和风格,并建有旗杆石。妈阁庙由大殿(又称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和观音阁等四座主建筑组成。整体建筑规模虽然不大,却与妈阁山的自然景观充份融合,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宗教建筑融入自然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俗里,妈祖是其中一个广受崇拜的神只。妈祖本名林默娘,被奉祀为航海保护神,清初封为“天后”。妈祖信俗随海上活动而传播,妈祖又被尊称“阿妈”,明代时澳门就有“阿妈港”之称,说明妈祖信仰於明代时已在澳门传开。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於妈祖阁傍登陆澳门,而澳门的葡文名“Macau”也和妈祖信俗相关。澳门妈祖阁作为本地有实物可证年代最早的庙宇,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中进行海上贸易的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活动,亦是澳门的标志式建筑。

 

时至今日於妈祖阁内仍有两处“洋船石”石刻。相传明万历年间有福建商船在妈阁附近海面遭遇飓风,在危难之际突然妈祖降临,立於山侧,顿时风平浪静,这才逃过一劫。商民为感谢妈祖,立庙祭祠,并在石上镌刻了一艘海舶以及题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洋船石”说明了当时人们希望能够渡过风涛险滩、克服障碍的愿望,也是澳门早期海洋活动的见证。此外,妈祖阁内遍布着约24幅的摩崖石刻,大部分是清代文人或官员游山时所题。这些摩崖石刻反映了澳门的南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生活,是研究澳门清中後期历史变迁、文人交游的珍贵历史资料。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天后诞),水上渔民和陆上居民自发组织祭祀,酬神募捐,在妈祖阁前张灯结彩、祭祀请神,搭棚上演神功戏,故称水陆演戏会。妈祖文化植根澳门数百年,信俗从未间断,是澳门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民俗节庆。

 

地址
妈阁庙前地 (前往这里)
开放资讯
上午7时至下午6时
评定资讯
世界遗产 — 澳门历史城区;被评定的不动产 — 纪念物
相关连结
更新於: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