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蓮峯廟

位於望廈山(蓮峰山)北麓的蓮峰廟,為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築,規模宏偉。廟的兩側設有蓮峯慈善中醫診療中心、蓮峯普濟學校及林則徐紀念館。蓮峯廟立面的正脊有回紋飾,檐下是紅黑相間的紋樣,墀頭有磚雕,烘托出端莊與典雅。

 

清雍正元年(1723年),慈護宮鼎建於蓮峰山,是為蓮峯廟的前身,於嘉慶年間(1796-1820年)定名為蓮峯廟。由於蓮峯廟靠近關閘,葡人稱之為“關閘廟”。蓮峯廟是昔日連接內地與澳門半島的水陸要津,官商民由內地往來澳門的必經之路,船隻若從水上而來,即可在蓮峯廟前上岸。蓮峰廟不僅可供民間祭祀及客商聚會,同時亦作為赴澳公幹的中方官員的駐節公所。在廟外有一處廣闊的空地,建有兩座旗杆石,在澳門的廟宇中惟蓮峯廟和媽閣廟獨有,足以突顯其地位。

 

澳門作為清代廣州粵海關的外港,是當時西洋各國來華貿易船舶的必經之路。而閩粵貨船亦頻繁往來澳門進行商業活動,華人商賈每每以海上安危托庇於神衹。蓮峯廟的重修擴建除民間捐輸外,亦有官方參與其中,足見官商民對於蓮峯廟的重視和支持,亦反映了蓮峯廟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的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巡視澳門,在蓮峯廟接見了澳葡官員,並申明了禁絕鴉片的命令。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一位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耆英亦曾二度赴澳,與美國及法國進行談判,其間亦曾下榻於蓮峰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門龍田村義士沈志亮等7人在蓮峯廟旁刺殺了澳門總督亞馬留,成為中葡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現時該地仍有一刻有葡國徽號的石塊。

 

蓮峰廟現存本澳最多的碑刻銘文,亦有豐富的石刻、灰塑、磚雕等藝術品,與澳門的海事及商業活動關係密切,故該廟在澳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地址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 (前往這裡)
開放資訊
上午7時至下午4時30分
評定資訊
被評定的不動產 — 紀念物
更新於: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