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媽閣廟

媽祖閣,又名媽閣廟,是澳門三大古廟之一,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背山面海,依崖而建,早期廟前可以停船。媽祖閣始建於明代中葉,然並非一次性建築而成,而是歷經數百年的增建重修,至晚清時期才真正形成至今的規模、樣式和風格,並建有旗杆石。媽閣廟由大殿(又稱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和觀音閣等四座主建築組成。整體建築規模雖然不大,卻與媽閣山的自然景觀充份融合,佈局錯落有致,體現了中國宗教建築融入自然的特色。

 

在中國傳統民間信俗裡,媽祖是其中一個廣受崇拜的神祇。媽祖本名林默娘,被奉祀為航海保護神,清初封為“天后”。媽祖信俗隨海上活動而傳播,媽祖又被尊稱“阿媽”,明代時澳門就有“阿媽港”之稱,說明媽祖信仰於明代時已在澳門傳開。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於媽祖閣傍登陸澳門,而澳門的葡文名“Macau”也和媽祖信俗相關。澳門媽祖閣作為本地有實物可證年代最早的廟宇,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中進行海上貿易的華人群體的宗教信仰活動,亦是澳門的標誌式建築。

 

時至今日於媽祖閣內仍有兩處“洋船石”石刻。相傳明萬曆年間有福建商船在媽閣附近海面遭遇颶風,在危難之際突然媽祖降臨,立於山側,頓時風平浪靜,這才逃過一劫。商民為感謝媽祖,立廟祭祠,並在石上鐫刻了一艘海舶以及題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洋船石”說明了當時人們希望能夠渡過風濤險灘、克服障礙的願望,也是澳門早期海洋活動的見證。此外,媽祖閣內遍佈著約24幅的摩崖石刻,大部分是清代文人或官員遊山時所題。這些摩崖石刻反映了澳門的南國風光和豐富的人文生活,是研究澳門清中後期歷史變遷、文人交遊的珍貴歷史資料。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天后誕),水上漁民和陸上居民自發組織祭祀,酬神募捐,在媽祖閣前張燈結彩、祭祀請神,搭棚上演神功戲,故稱水陸演戲會。媽祖文化植根澳門數百年,信俗從未間斷,是澳門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民俗節慶。

 

地址
媽閣廟前地 (前往這裡)
開放資訊
上午7時至下午6時
評定資訊
世界遺產 — 澳門歷史城區;被評定的不動產 — 紀念物
相關連結
更新於: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