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定的不動產 (文物建築)

AC002-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小堂)

地區位置: 路環
被評定的不動產類別: 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位置: 九澳聖母馬路239號

九澳聖母村建立於1964年,由原九澳痲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是澳門僅存的、最後一所關閉的痲瘋病院遺址。

澳門的漢生病防治始於十六世紀,1568年賈尼路神父(D. Belchior Carneiro)在其創辦的澳門仁慈堂下開設了痲瘋病院,由於隔離治療的需要,爾後選址於城牆外(今望德堂)設立治療痲瘋病的診院,至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城市發展,澳葡政府再次將痲瘋院遷往橫琴白沙欄。1883年白沙欄的痲瘋院被颱風摧毀後,並為了分開男女患者,澳葡政府乃在白沙欄和路環九澳建設新的痲瘋院,1885年竣工的九澳痲瘋院則為專門收容女性痲瘋病患的院舍(即現址前身)。

1929年澳葡政府擴建九澳痲瘋院,新院舍於1930年落成,九澳痲瘋院雖然由澳葡政府管理及承擔經費,但天主教澳門教區長期關心漢生病患的生活狀況,在照顧工作上承擔了重要作用,早在二十世紀初已經有神職人員定期前往探視、護理的記錄。

1963年慈幼會胡子義神父赴九澳痲瘋院服務,同時倡議改名為“聖母村”(Vila de Nossa Senhora)。後在羅馬教宗保祿六世、澳葡政府和澳門教區的幫助之下籌建痛苦之母天主堂(Igreja Nossa Senhora das Dores,因奉獻給七苦聖母又稱七苦聖母小堂)並於1966年落成,教堂正立面上的十架苦像由意大利著名雕刻家Francisco Messina設計,而原小禮拜堂則改為康樂室。

七苦聖母小堂由意大利建築商夏剛志負責建造,造型簡約獨特,為鋼筋混凝土磚砌建築,建築具有強烈的現代幾何設計語言,平面為矩形,立面呈三角形,教堂屋頂由8組具排水功能的斜樑支撐,將教堂分為七個部分,與“七苦”的意思相對應,室內沒有立柱,形成寬敞空間,主祭台和聖體櫃放置在北側的中央位置,其上方設計有透光的窗洞,光線通過其後方的鐘樓投射於室內。七苦聖母小堂是本澳首間遵從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簡稱梵二)後對教堂內部裝飾和佈置之革新主張的教堂,包括以十字架替代了聖體櫃和神龕式聖像的位置,祭台面向教友,設計風格簡潔且置於聖堂的中心,教友座席以扇形分佈,環繞祭台,縮短教友與主祭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