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定的不動產 (文物建築)

CC002-九澳聖母村(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

地區位置: 路環
被評定的不動產類別: 建築群
位置: 九澳聖母馬路239號

九澳聖母村建立於1964年,由原九澳痲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是澳門僅存的、最後一所關閉的痲瘋病院遺址。漢生病是人類文明史上記錄最早、地域分佈較廣的傳染疾病之一,不論是在西方或中國歷史上,漢生病一直受到宗教與社會上的偏見和歧視,被認為是一種不潔的疾病,漢生病患多受到排斥,隔離治療是昔日社會普遍對待漢生病患的方式。澳門是西方醫療體系在遠東開辦首個漢生病醫療機構的地方,體現了澳門社會在漢生病慈善救濟事業上的開拓性,是西方人道主義在遠東傳播的見證,亦為現代社會理解漢生病患受傷害的記憶和歷史之遺址及遺存,是世界漢生病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澳門的漢生病防治始於十六世紀,1568年賈尼路神父(D. Belchior Carneiro)在其創辦的澳門仁慈堂下開設了痲瘋病院,由於隔離治療的需要,後選址於城牆外(今望德堂)設立治療痲瘋病的診院,至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城市發展,澳葡政府再次將痲瘋院遷往橫琴白沙欄。1883年白沙欄的痲瘋院被颱風摧毀後,更為了分開男女患者,澳葡政府乃在白沙欄和路環九澳建設新的痲瘋院,1885年竣工的九澳痲瘋院則為專門收容女性痲瘋病患的院舍(即現址前身)。

1929年澳葡政府擴建九澳痲瘋院,新院舍於1930年落成,由具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的5間單幢平房及小禮拜堂組成,沿着海岸線呈弧狀分佈,每幢平房後側設有小平房,內設廁所和小廚房,並建設有碼頭作為對外的交通聯繫。

九澳痲瘋院雖然由政府管理及承擔經費,但天主教澳門教區長期關心漢生病患的生活狀況,在照顧工作上承擔了重要作用,早在二十世紀初已經有神職人員定期前往探視、護理的記錄,由於當時的九澳痲瘋院還沒有留宿設施和公路,神職人員需要乘坐渡輪至路環,再轉乘船隻前往。五十年代後九澳痲瘋院在建設和管理上得到改善,包括修築公路、修女寓所、宿舍和診症室等工程建設,1962年總督頒令改善痲瘋院的衛生環境,規定衛生廳須定期巡視,並撥出農地予病患耕種。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漢生病不再是不可治癒的疾病,許多病患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逐漸康復,1992年社會工作局建造新的九澳老人院,安置廿多名已痊癒的長者居住,舊平房院舍遂空置至今,而九澳痲瘋院也結束了其醫療照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