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我國大運河擬在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11/08/19

保存完好的柳孜古運碼頭、古舊滄桑的唐代沉船、韻味猶存的運河故道……隋唐大運河亙古千年的文化神韻將得以整修重現。目前,沿河8個省份35個城市正聯合備戰大運河“申遺”,力爭在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隋唐大運河是與萬里長城齊名的中國古代工程奇跡之一,始建於1400多年前隋煬帝時期,全長2700公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黃金水道,也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線路最長且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安徽等省份。

中國大運河與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其他運河不同,它具備了文化線路、文化景觀、工業遺產等價值。據瞭解,2006年大運河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9月將完成申遺文本提交預審,2013年8月前所有遺產點段將完成準備工作並接受國際專家現場評估,力爭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預備名單今年3月經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原則通過,包括8個省市35個城市的132個遺產點和43段河道。可以說,大運河申報文化遺產已進入“倒計時”階段。

“大運河屬於活態遺產,有些河段現在還發揮著作用。”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張宏明介紹說,流經宿州泗縣的28公里運河故道是跨越8省市的隋唐大運河為數不多且保存至今的“活運河”,至今仍發揮著灌溉等作用。“安徽省內182公里的大運河保存最為完整,具有申遺的突出價值”。

早在2006年,淮北柳孜大運河遺址就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近年來,安徽省內又陸續發現了多處隋唐大運河遺址,入選申遺預備名單的點段已經增加到7處。其中進入“立即列入項目”包括3段河道、1處遺產點,即濉溪縣柳孜碼頭遺址。“這些地方不僅‘有話可說’,而且‘有物可看’,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張宏明說。

安徽專門制定了《大運河遺產安徽段保護規劃》,將在未來20年內投入8000多萬元,對大運河安徽段規劃面積300平方公里的範圍進行綜合治理和原貌恢復,對大運河周邊景觀生態環境進行恢復、維護和控制,突出運河聚落的真實性、延續性與歷史街區的生活氛圍,保護運河城鎮自然生態環境與景觀環境。

“大運河申遺只是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申遺來改善大運河沿線35個地級市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張宏明說,“我們還將修建博物館、遺址公園,打造‘運河城市’,形成一個整體的‘運河景觀帶’,以此來帶動周邊城市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

為扎實推進中國大運河河北段保護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河北大運河文物保護堅持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穩步有序地開展保護維修,力求原汁原味地保存延續文化遺產的歷史資訊和全部價值。

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介紹,大運河流經河北省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市,總長近六百公里,沿線分佈著大量的文物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一定進展。

據介紹,河北省日前審議並通過了《河北省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會商小組工作制度》,並印發給各成員單位審閱,以更好地開展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

大運河山東段整體申遺規劃已經全部完成。據負責此次申遺工作的山東省文物局負責人介紹,大運河貫穿山東省德州、聊城、濟甯、棗莊四市,在各市均留下一些重要的遺跡。同時,山東段運河在整個運河中是較為複雜的河段,因此保護工作難度較大。

大運河申遺“立即列入項目”--通濟渠滎陽故城段的考古調查工作近日進一步確定了通濟渠滎陽故城段的走向、範圍、年代,為論證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和真實性、完整性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今年以來,鄭州市文物局組織技術人員對該段運河河堤及鄰近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同時對橫跨通濟渠故道的惠濟橋橋基進行了清理。

專家提醒,應吸收國際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先進經驗,從遺產認定、立法、規劃、管理協調機制的完善、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制定和頒佈不同級別的法律,建立更加高效的協調機制和廣泛的合作模式。

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要讓運河沿岸的居民樂於接受和認可運河保護和治理的規劃,與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申遺和保護的目標。”

(記者 衛婧、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