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台北故宮:檢測文物要演練 館藏文物不投保

2011/08/19

台北故宮:檢測文物要演練 館藏文物不投保
發佈日期: 2011-8-16 來源:新華網  

無論是面對公眾、接待媒體,還是文物收藏保管,台北故宮奉行專業規範的處置方式,有據可查、有據可證

盛夏8月,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門庭若市似乎令它總與身後幽靜的陽明山無關。慕名趕來的遊客在展覽室前排起長龍,只為一睹名寶重器的真容。

這裡現藏有文物60餘萬件,覆含商周及歷代的器皿、典籍,仿若一個龐大的中華文化寶庫。一直以來,無論是作為景點還是文物機構,這裡都是兩岸矚目的焦點。

雖然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因經營和收入分配方式時傳爭議,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家博物院所體現出的專業姿態,是其贏得島內外民眾信任的重要原因。

危機處理認真準備“說帖”

和許多單位一樣,要採訪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先須和他們的公關部門進行協調。但記者手邊並沒有聯絡方式,怎麼辦?很簡單,登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網站,很容易就能查到公關事務室的聯絡人電話。

這位聯絡人是該室助理研究員劉君祺女士,她在聽完《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的相關問題後,進行了耐心解答。但她同時也提醒道:她只是負責聯絡的公關人員,並非新聞發言人。所提供的僅是相關參考背景,刊載時不能具其姓名。如果需要進一步瞭解情況,她會進一步聯絡相關專業人員解答。一分鐘後,記者便接到她的電話,告知已同書畫處負責人約好。當天下午,記者便順利完成了採訪。

在談到危機處理時,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曾這樣表示,一般而言,院方會準備一個“說帖”,用最正確的語句和方式在第一時間內去溝通。她認為,這需要耐性、謹慎,還要有氣度。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負責溝通的不止是公關部門。每逢新聞發佈會,院方高層均會出席應詢媒體提問。據記者觀察,只要時間允許,院方負責人如院長周功鑫、副院長馮明珠都會樂於接受媒體的面對面專訪。

每3個月,台北故宮都會有一次新展亮相。展覽之前,除召開發佈會外,院方會派遣或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由分管副院長親自出馬,為記者和志願者進行詳盡的導覽和解說。周功鑫對此一再強調,展覽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博物館存在的價值。顯然,教育功能的實現,台北故宮需要發動媒體的深入參與。

財務年報清晰可查

對周功鑫而言,她的一個理念便是要讓藏品“活起來”,以期更深入人心。出身于藝術史及考古學博士的周功鑫,對全球博物館將館藏“產業化”的趨勢瞭若指掌。2008年她出掌台北故宮,正好將商業營運觀念,注入當時被民進黨“去中國化”後的故宮。“懂得怎樣行銷,你的博物館才會受大眾喜愛,人們才會常來。常來的話,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她說。

近年來,台北故宮出售版權圖像、授權廠商製作商品等,在經濟收益上的確取得佳績。其每年門票收入達3億新台幣,紀念品銷售金額更高達6億元。此外,台北故宮有時也被申請包場來辦活動,如公司的周年慶、年尾聚餐、酒會等,收入同樣不菲。

整體上看,逾7億元的營收金額實在可觀,而其對收入的利用和處理方式,更值得借鑒。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個相當全面而詳盡的網站。這個網站上既有新近開設的展覽資訊,也有典藏資源和行政管理事宜。網站上並列有2007年至2010年的全部年報。在年報中,以中英兩種文字,設有文物展覽、學術研究、保存修護、安全管理、營繕建設、預算分配等15個條目。大到門票收入多少、每筆錢的用途,小到雇用了幾位駕駛員,一應俱全。

目前,包括紀念品銷售在內的休閒消費項目,均由台北故宮員工消費合作社負責。在年報中,就專門列出包括餐飲、禮品等合作社各部門營收情況。比如,2010年的禮品銷售總收入達6.47億元,餐飲收入近6000萬元,其它項650多萬元元,合計逾7.1億元。具體支出情況也有詳細表項可供查詢,共分為繳交之營業金、公積金、公益金三項。“(扣掉成本的利潤)還會有一兩億的收入,大部分進入公共財政,還有一部分進入藝術基金。”據熟悉台北故宮經濟模式的島內記者介紹,現階段圍繞台北故宮的爭議主要源於對其紀念品收入的分配方式的質疑,“因為每年100多名員工,每人年終6萬元新台幣的獎金,也由員工消費合作社分發,但這部分盈餘是否可以自行分配?”

對此,根據台灣媒體的消息,台北故宮接下來的舉措將是在2012年前,把經營餐飲與紀念品銷售部分,公開招標委外經營。

每年不定期抽點文物

當然,作為一個文博單位,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這裡的典藏維護。從年報中可以得知,台北故宮博物院現藏文物總數超過68萬件。為檢視收藏,該院每年分四季進行不定期抽點各類文物,去年共不定期抽點器物、書畫及文獻等各類文物共472件。同時還列出當年文物購買及受贈情況一覽表,如在2010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購藏鏡匣、漆器、書畫等共651件。

這樣做的目的,既為取信於公眾,也體現了收藏單位的嚴謹作風。2001年,原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已故)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自豪地表示:“1989年,台北故宮對其館藏文物進行了一次總清點,結果共清得藏品64萬多件,其中除《老滿文檔》原已失落半頁外,結果與上世紀40年代的點檢記錄完全相符,並無任何闕失。”

據瞭解,目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文物總清點,預計于明年完成。

科研人員不能直接接觸文物

談及“動”文物,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一再向記者強調專業性和規範:“檢測文物有一定之規,且要事先進行演練。”

她表示,在館藏文物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拿來檢測。“一般而言,須先制定研究計畫,然後根據需要視是否要動用完整文物。在可替代情形下,通常會有破片進行檢測。”

如果科研人員需直接對珍貴文物進行測試,通常是由該院器物處的典藏保管人員去“動”文物,科研人員是不能直接接觸的。在具體的檢測中,如果文物很大,會拿小型的移動式檢測儀器進行檢測。如果文物體積小,典藏單位可送至科技單位的檢測室。

特別強調的是,“動”文物的時候,必須有起碼4人在場,共同面對文物。4人中,提取文物需兩人負責,一名科研人員最少要帶一個助理。所有接觸文物的人員,都必須經過相關基本功培訓。“都應當知道,文物該怎麼拿。”

她介紹,對文物進行檢測時,有一個原則是:機器必須遷就文物,而不是文物遷就機器。在做水準轉動和位移的時候,基本要求是“動作必須慢,要非常慢才行”。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在正式檢測或拍攝文物之前,須用替身去測試焦距,角度等。而在檢測檯面上下升降移動時,更需要用替代品將焦距等資料等測試出來。為以防萬一,在操作台周圍會要求布上專門棉墊。這些保護工作事先都要準備好。

對於書畫類文物,由於紙面墨色脆弱易壞,需在一定的濕度、溫度下保存,光照更成大敵。據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何傳鑫介紹,為保護出展的各類書畫類作品,展室裡的溫濕度均有嚴格要求,比如館內溫度就須常年控制在23攝氏度左右。

但對於一些年代久遠珍貴的書畫,一般不會常年放在展室內展出。他介紹說:“對於館藏的70件國寶級書畫,出展時對其照度損壞均有測算。一般而言,出展時間不超過30天。如展出30天,則需讓文物‘休息’3年以上。”

館藏文物不投保

周功鑫院長向記者透露,館藏的文物雖價值連城,但並未給它們上保險。道理很簡單,“因為雖然你保了險,但是壞掉還是壞掉了,只是賠你這個錢而已。很多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要了這個錢又有什麼用?”

她介紹說,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不會對文物進行保險。因為文物保險的費用非常之高,不如把這個錢拿來做安全措施和人員的培訓。

她說:“世界上大型博物館,收藏品又多又貴,保險費用很高。如法國盧浮宮、凡爾賽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日本東京博物館,據我所知,都沒有保險,情願把這筆錢用來做安全措施。”

文物萬一在檢測中出現破損時如何處理?周功鑫表示,台北故宮博物院基本未遇過類似情形,但一旦發生了事故,那就只能儘量修理。

周功鑫還介紹了處置文物損壞的緊急措施:如果檢測或養護時發現有問題,首先是送修,保管人員需在第一時間報告上級,同科研人員一同來做修復。“只要不是粉碎性的破壞,研究的價值還會在。當然,觀賞的價值會有點損失。”

(林甦、張勇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