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第一期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2010/09/10

2010.09.10

資料來源:跨部門工作小組

為透過重塑大三巴區旅遊及文化資源,從而達到改善舊區環境,推動區內多元經濟的目的。政府跨部門小組於今年初正式開展大三巴整體規劃工作,重塑該區的整體性及核心價值。

規劃工作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在本年4至6月,文化局邀請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來澳,在文獻記載聖保祿學院所在範圍的大三巴地區進行第一期考古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在第二期考古工作行將開展之際,由土地工務運輸局、旅遊局、文化局和交通事務局組成的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於9月10日上午11時假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了“第一期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成果發佈會”。

發佈會上展示了考古發掘所得的部分出土遺物,比如深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的外銷瓷--克拉克瓷。這種在國內極其罕見的青花瓷器, 在17世紀初, 曾於歐洲引起轟動, 連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爭相購買。如此珍貴的瓷器能在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發掘中被發現,令人喜出望外。此外,會上還有一件在東南亞地區十分罕見,通常只見於荷蘭一帶的稀有器型。專家指出,第一期考古工作的成果令人振奮,充分體現了澳門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發現對研究本澳歷史文化、突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價值饒有意義。

另外,在考古發掘的同時, 中國社會科學院運用科學儀器進行了各項考古分析。這些分析結果在會上首次向公眾進行了披露:據年代檢測結果顯示,出土瓷片年代可追溯到明末,和澳門開埠時間十分貼近。而通過在大三巴地區進行的電法和磁法物理探測,地底考古遺跡的分佈狀況也已被瞭解,對第二期考古工作之進行提供了便利。

會上也介紹了第二期考古工作的計劃,根據第一期的考古成果和判斷, 考古專家將有針對性地對高園街16-18號進行發掘,以全面探明第一期工作發現的古城牆遺址、坑狀遺址之性質,期望能充分發掘大三巴區的文化價值。而對於已完成考古工作的兩幢舊公務員宿舍範圍的使用問題,政府跨部門小組指,為了給第二期考古工作留有空間,不影響發掘工作之進行,高園街20-22號暫時不會考慮用作臨時停車場,而會因應第二期考古工作的成果,按照把大三巴區建設成文化知性區域的構想,制定保護措施和進行空間規劃。

最後, 政府跨部門小組指出,為增加青年對澳門城市發展歷史的瞭解, 加深認識大三巴在中西文化交流歷史核心的演變過程,讓青年有機會學習考古理論知識,又能親身體驗考古現場的發掘過程,從而提升文化保育意識。文化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於9月25日以及10月2、9、10日假大三巴旅遊文化活動中心舉辦考古青年工作坊,內容包括考古知識講習以及到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現場參與發掘工作。9月15日起,將接受本澳16至29歲居民報名,報名者需將報名表及身份證副本交至澳門塔石廣場文化局大樓,或電郵至CHKuan@icm.gov.mo,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具體詳情和報名表可到文化局網站(www.icm.gov.mo)或文化局大樓查閱和索取,如有疑問可致電83996424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