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鄭宅修復艱巨倍珍惜

2010/02/05


鄭家大屋專題網頁內容豐富,特設預約參觀服務。

歷經八年多時間修葺而成的鄭家大屋,終可對外開放。文化局代局長王世紅表示,目前開放予公衆參觀僅屬修復展示成果,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將在今後建成的鄭觀應故居紀念館中充分展現。副局長陳澤成認為,通過比照大屋前後面貌照片,有助公衆了解文化遺產修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從而倍加珍惜文物。

 

彰顯中西文化交匯


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向傳媒講解修復情況

文化局昨率先安排部分立法議員、本地傳媒及文化諮詢委員進內先睹為快,了解大屋多年的修復情況。行政長官崔世安明日中午十二時為大宅剪綵開幕後,下午三時後正式對公衆開放。王世紅昨在“鄭家大屋修復展示”記者招待會上指出,長期以來,社會公衆關注鄭家大屋,形成一種強烈的文化期待和審美期待。滿足公衆殷切的期待,正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局已確立鄭家大屋開放宗旨,透過展示鄭宅發掘和修復過程,增強觀賞者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透過大屋修復細節,了解如何珍視和保護澳門的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鄭家大屋嶺南建築風格的主體性和兼容性,能彰顯澳門中西文化交匯的開放性和多元化特徵;展示鄭宅故居主人生活環境和思想軌跡,進一步弘揚愛國、愛澳的價值觀。

她深信,鄭觀應致富國強的家國理念,才是鄭家大屋的靈魂。讓廣大居民了解澳門的文化名人,研究並學習鄭氏愛國愛澳的思想,同樣是特區政府專責部門重要的工作。展示鄭宅修復成果,是特區政府與廣大居民雙向互動的結果。


立法議員一行與張裕等在鄭家大屋合影

陳澤成表示,該大宅由鄭觀應父親鄭文瑞始建,其後鄭氏兄弟等人陸續拓建,不斷擴大規模。據掛設於餘慶堂大廳的木牌匾楹聯所示,建造年份應在一八六九年前。鄭家大屋作為世遺建築之一,與鄰近的亞婆井前地、港務局大樓及媽閣廟等均屬“澳門歷史城區”,佔地四千平方米,是一座嶺南派院落式大宅,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當局於○一年七月正式接管大屋,隨即開展漫長修葺工程,如今完成修繕並開放,可讓公衆一睹這座清末院落式名人大宅的風采。

 

提升愛護文物意識

綜合而言,修復過程相當艱巨,修葺人員初期要針對性對屋頂、牆身、樓板等開展技術加固,隨後才可順序開展結構修復及建築修復階段,最棘手是修復材料,文化局外判公司按照“修舊如舊”原則,採用大量石灰粉、泥沙、禾盪草灰、烏煙草灰、烏煙油、花瓦擋嘴、筒瓦、檁條及瓦片、青磚等物料作修葺“配件”。由於有關物料已不被廣泛使用,故須派人到珠三角地區採購,過程中更需深入推敲原有空間的用途及格局,力求復現灰塑、磚雕等傳統風格及廳堂所蘊含的訊息,一切以符合國際上修復文物建築基礎為準則,致令開放之日一再延期。

如今透過欣賞修復展示成果,公衆可觀看鄭家大屋多處空間,包括轎道、大花園、文昌廳及主體建築部分的餘慶堂、積善堂地面層及樓上大廳等。大屋內還設展覽室,通過觀賞大屋前後面貌照片、修復材料、建築模型及建築構件展示等,有助公衆於新舊對比中,了解文化遺產修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從而提升愛護文物的意識。

資料來源:2010 年2月4日 星期四 澳門日報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