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盧家大屋修繕構築中西文物風景線

2007/09/28

        文化局年前耗資百多萬元重修盧家大屋,先後完成建築物加固、粉飾等結構工程及內部裝修,目前繼續開展灰塑、磚雕等最後階段修復項目,力求今年年底對外開放。當局早前上演小型演出,今後計劃舉辦系列展覽或講座,善用古舊建築資源的同時,與周邊文物景區串連,凸顯旅遊優勢。

文物再利用推動旅遊

        盧家大屋位處大堂巷七號,又名“金玉堂”, 為當局重新修復文物,被評為具建築藝術價値的建築物,是澳門盧九家族大宅之一。具體興建日期無從稽考,據牆壁的灰塑及彩畫落款約於一八八九年建成,迄今約有百多年歷史。與其毗鄰的大堂區早前經過重整,區內更顯魅力,盧家大屋、主敎座堂、仁慈堂大樓及議事亭前地相繼將旅遊景區及申遺的歷史建築巧妙串連起來,達到文物再利用、文化推動旅遊的目標。

        遊客遊覽完議事亭前地,多途經大堂巷到主敎座堂參觀,眼見一座古舊的廣東典型民居,與其周邊歐陸建築組成一道“文物風景線”,難免會有登門入室之想。大宅為三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內部融合了中西方裝飾手法,旣具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滿洲窗,亦有南歐特色的靑花瓷磚、鑄鐵欄杆。正間以廳堂為主體,中軸線明確而嚴整,偏廳外側為靑雲巷,作為出入及生活輔助之用,功能區分明確,內外界線嚴明,充分展示了中西建築風格互融的特色。

        外牆以靑磚堆砌,砌工精細,正面有對稱的金屬牆釘裝飾,正門為凹門廊,地下層窗戶多為中式窗;一樓窗戶全是葡式百葉窗,其中以正立面左右兩扇百葉窗最美觀。大屋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窗上是精美的灰塑裝飾,整座建築物反映了澳門獨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年底可開放配合申遺
        當局年前完成了兩期修復工程,包括築固屋頂、加固樓板、粉飾牆身等結構性工程及開展內部裝修,效果顯著,還原了大宅原有的民居建築風貌;但由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宅才正式易手成為政府物業,高峰時期有二十多戶居於此,大宅日久失修破落。

        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陳澤成說,有見及此,當局目前仍着力進行最後階段的修復工程,因應宅內的磚雕、灰塑等殘缺剝落,需要精巧的修復技術,由相關工藝師傅親自“操刀”,還要深入考究雕塑的原貌仿照,因此需時甚久,令大宅開放之日一再延期。但他強調今年年底將會全面開放,方便居民及遊客入內參觀。

        年前,當局以盧家大屋作為澳門藝術節的表演場地,亦安排花藝表演及多場的澳門中樂團演奏會在宅內上演,口碑甚佳,亦善用文物建築空間。如此寧靜之地,當局未來計劃開展系列圖片展覽,配合大宅古舊的民居氛圍。待大宅開放後,不但豐富該區的旅遊價値,亦凸顯澳門的中西文化色彩,有利配合當局申遺。

本報記者 曉 日

(文章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