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中西建築物變臉 花藝裝扮盧家大屋玫瑰堂

2007/09/28
  今明兩天(九月十三、十四日),居民將可看到變了臉的“盧家大屋”以及“聖玫瑰堂”。由佩華花藝學院與文化局聯合主辦的「金枝玉葉聚滿堂」歷史文物景點花藝表演,將由花的藝術替文物建築打扮,以新面貎向居民打招呼。

「金枝玉葉聚滿堂」是文化局推廣本澳文化遺產的活動,結合本澳近年興起的插花藝術,讓文物景點穿著新衣裳,美化旅遊環境和社區生活。這次選了中式大宅“盧家大屋”,以及西式教堂“聖玫瑰堂”來裝扮,由主辦單位邀請德國著名花藝大師葛雷歐洛許(Gregor Lersch)以建築物作為創作舞台,讓居民重新檢視花的美學、建築的美學,以及生活的美學。

葛雷歐洛許是國際上出色的花藝大師,1974年開始花藝比賽生涯,七十年代後期獲得多個國際大奬,包括世界盃花藝大賽德國代表、歐洲盃花藝大賽首位德國冠軍、荷蘭金鬱金香花藝大賽冠軍、德國盃花藝大賽冠軍等。

他曾出訪三十多個國家舉行花藝教學及表演,他的設計意念崇尚創新,強調花卉的自然用法,而了解潮流、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及社會因素成了他的靈感來源,有「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花藝設計大師」的美譽。

位於大堂巷79號的“盧家大屋”,又名“金玉堂” ,是澳門盧九家族的大宅之一,約落成於1889年,是本澳極具價值的中式建築物。

盧家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該建築爲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挂落、滿州窗,又有南歐特色的青花瓷磚、鑄鐵欄杆,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

大宅反映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特點。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住戶不斷增加,高峰時超過二十戶,大宅逐漸破落。文化局經過多年的努力,於去年七月開始進行修復工作,今年三月舉行的第十四屆澳門藝術節《鄧碧雲夜訪澳門金玉堂》中,首次作為表演場地。現階段估計整座大宅於明年中旬修復完成。

  另一處變了臉的聖玫瑰堂,位於本澳最熱鬧的板障堂前地,由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於1587年興建。初時只以木板搭建,當時人稱「板障堂」,因堂內供奉花地瑪聖母,為葡人最崇拜之神,故該堂又稱聖玫瑰堂。1828年重新改建,形成今天的規模。穿了新裝的聖玫瑰堂,由葛雷歐洛許以「架構式花藝」點綴教堂整塊前壁,美得讓人驚訝。

  兩處建築物將於本周六、日免費開放居民及遊客欣賞,由早上九時至晚上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