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燒灰爐炮台

燒灰爐炮台(Fortaleza de N. Sr. do Bom Parto)位於澳門西望洋山東南山麓。炮台建在海邊岩石上,呈不規則四邊形佈局,東側朝南灣湖方向尖角突出。防護牆以夯土築成,昔日燒灰爐炮台與西洋望炮台之間築有城牆連接。

 

燒灰爐炮台早於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時就已存在,與聖方濟各炮台(嘉思欄炮台)及聖伯多祿炮台(即南灣炮台,位於今南灣法院大樓舊址前,於20世紀30年代因填海拆除)共同扼守護著澳門的東南海岸,同時也與聖地牙哥炮台一起肩負內港的防禦,是澳門作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海防建設的重要見證。

 

燒灰爐炮台自1892年起被荒置。1910年,由於需填海鋪設民國大馬路,炮台部分建築被移除。炮台牆腳下立有一塊刻有“1911 Avenida Republica”字樣的路碑,為炮台的過去增添一份歷史感。炮台遺址上方有一棟三層淺黃色、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大樓。該大樓始建於19世紀下半葉,於1890年改建為酒店。自1936年起,改名為“峰景酒店”(Hotel Bela Vista),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五星級酒店,亦曾用作為收容所、休養所及學校。自澳門回歸後,峰景酒店結業,建築作為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官邸至今。

 

早在葡人於此處修築炮台前,已有華人於此聚居,該地名曰燒灰爐村。村民多以捕魚為業,並從事養蠔活動。相傳村民會將蠔殼與其他貝殼堆放儲存,然後置於村內的大火爐中燒成可作建築材料的白灰出售。燒灰爐村因村民燒蠔為灰出售得名,反映了昔日澳門與養蠔業的密切聯繫。燒灰爐村一帶的地段,因其風景優美,坐擁南灣大海灣,故昔日外國洋行的辦事處及物業均集中於此。現時位於西灣街17至21號的地段昔日便是怡和洋行的房屋。

 

 

 

地址
民國大馬路 (前往這裡)
開放資訊
不對外開放
評定資訊
被評定的不動產 — 紀念物
更新於: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