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族崇義堂聯誼會大樓位於大三巴街35號。據資料顯示,該地段早於1885年已興建建築。20世紀初該樓為葡人所開辦的 “中國俱樂部”。大樓建築具有新摩爾風格特徵,正立面由馬蹄狀拱券外廊組成。建築樓高兩層,早期前院正中有一條樓梯直達二樓。外牆立面以黃色粉刷及白色綫腳,配以幾何圖案裝飾細節。
為團結澳門的何氏宗親,“僑澳何族崇義堂” 於1933年成立,並於1947年易名為 “何族崇義堂聯誼會”。1955年,該會購入大三巴街35號整座物業用於興學及作為會址,“崇義學校”在理事長兼首任校長何賢先生的支持下創立。隨著學生人數日增,該校於新勝街開設了分校,亦購置了會址毗鄰的戀愛巷13號作為校舍,昔日會址前院作為學校的操場。崇義學校除日校為學童提供小學教育外,更設辦免費夜學。該校於1970-71學年結束後停辦,其後校址於日間借予廣大中學、晚上則由商訓夜中學使用,至2002年兩校遷出,後又作為聖玫瑰中學部份校舍至2010年。
20世紀50年代,內地大量人口移居澳門,對教育的需求變得迫切。不少愛國團體、同業工會及氏族宗親會投入辦學,崇義學校便是由氏族宗親會興學的範例。這些學校具有義學或半義學性質,為澳門社會的穩定和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與努力。
澳門文化局於2010年曾對該堂及戀愛巷13號進行修復,陸續發現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存,包括數段夯土牆體及石牆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