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定的不動產 (文物建築)

MM048-聖保祿學院遺址(學院建築遺跡;圍牆遺跡:茨林圍兩段、蔡記里一段)

地區位置: 澳門
被評定的不動產類別: 紀念物
位置: 大三巴斜巷;茨林圍;蔡記里

聖保祿學院由耶穌會創立於1594年,是中國境內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機構,培訓赴日本及中國等地的傳教士,讓其學習東方語言、宗教及哲學,同時,亦在此傳授西方科學知識、音樂及藝術,為促進東西文化交流發揮著積極、深遠的作用。

根據歷史檔案記載:“聖保祿學院於1594年12月1日在新校舍舉行開學典禮。新校園座落於視野開闊的山坡上,不但環境優美,而且面積很大,還可以興建多個庭院,有充分擴展的餘地。校內設施也較整全,教室明亮寛敞,通風很好[1]。”學院除了包括教堂、教學區、庭院、宿舍、印刷所、藥房、菜園等設施,尚有圍牆環繞,1594年的《澳門聖保祿學院年報》稱:“它(學院)依山勢而建,周圍有高牆環繞……炮台山有兩道俯視學院的圍牆[2]。”而耶穌會遠東教務視察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在同年寫給耶穌會總會長的信件中亦提道:“我們還在與神學院相連的整座山的周圍建造了一道非常堅固的土牆,圍牆包圍著(神學院)[3]。”1601年,學院經歷了大火後進行重建,而為實現將學院視作封閉庭園(Hortus conclusus)的中世紀概念,圍牆於1606年再次被建造,並於同年竣工。直到1762年,受到耶穌會在葡萄牙被取締的事件所波及,聖保祿學院被關閉,至此,學院的宣教工作被終止,後於1835年再次遭遇大火,大部分建築被燒毀。

雖然歷經時間更迭、火災和荒廢,但仍有部分聖保祿學院建築遺跡保存下來,1995年,於學院東部經考古發現庭院、走廊、祈禱室、排水溝、護牆等遺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及錢幣,大部分年代屬明末清初。至於圍牆在繪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油畫中,仍可見南圍牆自大炮台西南依山勢而下,而1886、1889及1912年的地圖中,除了南圍牆的標示依然如故,還畫出了聖保祿學院的範圍,顯示其東、西、北圍牆的位置,結合文獻資料及實物遺存分析,現時位於茨林圍的兩段,以及蔡記里的一段夯土牆,屬於聖保祿學院圍牆的一部分。茨林圍北側的夯土牆大致呈東西走向,殘長135.2米,殘高約3.4-4.4米,頂部寬約0.7米,底部寛約1.6至2米,大部分範圍被其南北兩側的民居包圍,屬於聖保祿學院北圍牆;茨林圍西側的夯土牆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殘長6米,殘高約2.3至2.5米,寬約0.6米,屬於聖保祿學院西圍牆;蔡記里的夯土牆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殘長約20米,殘高約2.3至2.5米,寬約0.6米,可於緊鄰的利瑪竇中學(中學部)內一窺全貌,夯土牆上具一處已被後期封堵的門洞,屬於聖保祿學院南圍牆。


[1]葡萄牙里斯本海外歷史檔案館,第1695號抄件。轉引自李向玉《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年,58頁。

[2] 李向玉《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年,58頁。

[3]〔日〕高瀬泓一郎《基督教時代的文化與諸相》,東京:八木書店,2002年,350-353頁。轉引自戚印平《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兼談耶穌會在東方的教育機構》,澳門:澳門文化局、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