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涼果製作技藝

項目簡介:

涼果製作及其行業在澳門已有悠久歷史,源自農民將糧食、果子儲備和醃存的傳統。涼果是本澳傳統小食之一,水果經糖或鹽醃製,產生酸中帶甜,甜中帶鹹,口感濕濕的口感,因而本澳居民形象地稱呼其為“鹹酸濕”。涼果的製作視乎不同的水果,可分為乾製和濕製兩種,乾製為果實洗淨後,拍打出裂縫,以鹽腌製曬乾,再漂水加入糖等腌料曬乾而成,濕製是把果實洗淨去皮,以鹽醃製之後以糖進行二次醃製,不需要曬乾,手工製作的涼果講究節令,本澳常見的涼果種類為:話梅、仁稔、杏脯、陳皮梅、柑桔、薑和欖等。由於材料和製作技藝相近,本澳的傳統手工涼果與醬料通常是並列而賣的。

存續狀況:

早期澳門的經濟活動範圍小而空置的地方相對較多,爲涼果行業的晒製提供方便,所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本澳售賣涼果的店鋪多達二十多家,但隨著城市發展,土地資源緊絀,促使涼果業走向式微;雖然涼果依然深受市民喜愛,但在本澳自設有工場進行手工製作的涼果店已僅餘無幾了。

重要價值:

涼果作為具有地域性、時令性的特色食品,其製作技藝是中華飲食文化在本澳傳承發展的重要體現;其技藝得色和涼果種類,以及其行業的變遷,對研究澳門飲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