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冬至

項目簡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在先秦時代被視為歲首,為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的一天,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間。古代農業社會的先民測定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之日,就是農業生產的指標性節氣,稱為冬至,自冬至起,日照漸長,象徵著萬物周期的新開始。許多本澳居民視“冬至大過年”,對全家人一起“做冬”吃團圓飯的傳統尤其重視,也有不少居民會在冬至日進行祭祖,本澳冬至的應節食品以湯圓最為流行,象徵祈求團團圓圓。

存續狀況:

冬至的節慶習俗在本澳華人社會一直得到傳承和發展,冬至當天也是本澳的法定假期。隨着時代的變遷,居民簡化了祭祖、做冬和包湯圓的儀式及準備,但依然維持著與親人團聚吃團圓飯、吃湯圓的傳統,其節慶習俗的精神內涵一直被延續。

重要價值:

冬至作為澳門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冬至過節習俗所維繫的家庭團聚觀念,亦發揮著維護家庭倫理的作用,同時其富有地方特色的習俗活動,具有重要的本土民俗文化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