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鹹水歌

項目簡介:

鹹水歌,又稱“白話漁歌”,是本澳漁民平常生活交流和娛樂的一種口頭文化表現形式,主要流行於珠三角地區,源遠流長。歌謠採用廣州方言演唱,沒有音樂,分長句、短句兩類,按照歌頭、襯詞或敘事需要而配搭不同的音調和拉腔,形式以男女互答對唱為主,也有獨唱。題材主要圍繞鄰里交流、男女感情、婚嫁、喪葬等內容,其特點是自由度高,隨編隨唱,因字落腔,節奏流暢靈活,反映漁民在搖晃的船上生活時對搖擺及划漿這種節奏的共鳴及感受。

存續狀況:

鹹水歌在本澳早期的漁民族群中廣泛流傳,近年因受到漁民群體縮減、漁民生活方式轉變、機械漁船使用等因素影響,現今本澳漁民在出海靠岸時已不傳唱鹹水歌,雖然仍有少數漁民能夠唱頌,但其傳承方式只憑記憶口傳身授,傳承群體多局限於家庭成員內。

重要價值:

鹹水歌是本澳漁民群體的傳統口頭對唱表現形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其歌唱內容反映了澳門漁民對日常生活事物的情感表達和認知,是本澳漁民文化的活態體現。鹹水歌是本澳漁民族群身分認同的載體,具有探索本澳漁業和本土音樂發展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