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九世紀上旬,澳門仍然沒有統一集中管理的墳場,無論中西式的墓葬,都分散於不同地區,其後,1836年聖保祿學院遺址被改造成為聖保祿墳場,並由仁慈堂管理。聖保祿墳場的空間很快就達到飽和,帶來不少的衛生隱患。最後,澳葡總督透過向富人及政府出售永久墓葬地來籌措資金,用以興建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墳場建於1854年,圍牆及聖彌額爾小堂則分別建於1856及1875年,附近的街道包括聖美基街及西墳馬路都是因墳場而得名。
聖味基墳場內不乏名人墓葬,包括飛南第家族、美士基打上校、詩人庇山耶一家、清朝奉政大夫呂和隆及其夫人等均長眠於此,此外,還有大量十九至二十世紀樣式繁多的墓碑及紀念碑,此外,聖味基墳場在中西節日,都有不同宗教儀式進行,反映聖味基墳場是不同文化、宗教、風俗在澳門共存的見證。
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落成至今已超過160年,是十九世紀澳門按規劃興建的墳場,隨著該墳場的建立,澳門的墓葬由分散轉為集中管理,政府亦開始進行立法規管,反映喪葬由個人或家族行為過渡到作為社會整體事務處理的轉變,同時亦反映澳門社會對公共衛生要求有所提高,是澳門社會轉變及城市化的見證,也為相關研究課題提供參考資料。
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依西式墳場模式規劃及興建,內設有教堂,墓葬按區域劃分,內有大量植被,在山坡上形成獨特的景觀。聖彌額爾小堂則為澳門罕見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雖小巧但與墳場的整體觀感配合。墳場又與相鄰的望德堂坊以及荷蘭園馬路上的葡萄牙式建築互相對應,為該區保存較完整的歷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