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唱腔渾厚、服裝華麗、舞姿優美、道具多樣……12日,剛剛結束西藏昌都地區藏曆春晚表演不久的阿布瓊瓊這樣形容自己和同鄉帶來的民間藏戲。
今年40歲的阿布瓊瓊來自西藏昌都地區察雅縣香堆鎮,在今年的昌都藏曆春晚上,他作為西藏“香堆藏戲”傳承人,與46名同鄉一起組成“香堆藏戲”民間表演隊,首次將家鄉的“寶貝疙瘩”搬上了春晚舞臺。
“香堆藏戲”屬藏區“藍面具藏戲”民間流派。從動作到服裝,道具到對白,歌舞到曲調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並帶有鮮明的康區特色,故在當地被稱為“朗他康魯瑪”,意為康巴式的傳記戲。
伴著如小雨擊打屋簷般的鼓點,握慣了鋤頭、拿久了鞭子的香堆鎮農牧民在阿布瓊瓊的帶領下登上舞臺,他們身著華麗的藏戲服裝,頭戴藍黑色面具,前額飾金色日月,兩頰有黃色短須,鼻子上掛滿貝殼和珠串,時而閒庭信步,時而碎步疾行,很快便進入了各自的角色。
“我們表演的是八大藏戲之一的《卓娃桑姆》,內容反映了喜馬拉雅山區一個門巴族小王國的宮廷鬥爭。大家農閒時經常跳這齣戲,所以幾乎沒怎麼排練就登臺了。”阿布瓊瓊告訴記者,村民們第一次將表演場地從田間地頭換到了漂亮的舞臺,大家都很激動,希望以後自己能帶領村民到更多地方演出。
阿布瓊瓊說,演員都是挨家挨戶挑選出來的,自己和老一輩的“香堆藏戲”傳承人一起手把手教大家舞步和唱腔。“我們平時主要表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等傳統藏戲劇碼。由於藏戲隊裡男女比例有些失調,所以,隊裡的老阿爸經常會被戴上花冠、塗上口紅來扮演女性角色。”他笑著說。
昌都地區文化局幹部楊培介紹說,香堆藏戲於2010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拉薩堆龍德慶縣覺木隆藏戲、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湘巴藏戲等8個藏戲民間流派一起,共獲得了近200萬元的保護經費。
“經費主要用於培養年輕傳承人、完善現有傳習設施等。這次邀請察雅香堆藏戲表演隊登上藏曆春晚的舞臺,就是為了給這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提供更大的展示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間"香堆藏戲"的獨特魅力。”楊培說。
起源於14世紀的藏戲,是以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取材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說、佛教經典等,是廣受藏族民眾喜愛的古老劇種,流派、門類繁多,許多民間戲班分佈於西藏各地,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2009年,藏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