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河北張家口修復長城古堡 基本恢復明清風貌

2012/07/04

發佈日期: 2012-7-3來源:新華網 

曾是長城邊防線上重要駐軍城堡、後又成為張庫大道上重要商業城鎮的張家口堡是河北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從2009年起,張家口市對這座已有580多年歷史的古堡進行修復保護,目前一期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古堡基本恢復明清風貌。

張家口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劉振瑛介紹說,張家口堡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為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明朝隆慶五年起,張家口長城外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清代開通大境門後,從張家口通往蒙古、直至俄羅斯的被稱為張庫大道的國際商道開始形成並興盛數百年,與大境門相距僅6裡多地的張家口堡由“武城”逐漸演變成重要商業城鎮。

劉振瑛說,張家口堡建築文化表現出武文化與商文化並存,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西洋文化等交融的多元化特點。現在的古堡占地約23公頃,東西長590米,南北長330米,目前有20條街巷、478處院落保持了原有格局,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重點院落有93處,包括當時的行政衙署、駐軍機構、寺廟、洋行、票號、民居等。

從2009年起,古堡所在的張家口市橋西區啟動了古堡保護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堡內8條街巷,及文昌閣、玉皇閣、掄才書院、康熙茶樓等11個重要景點進行了整治和修復。

據介紹,接下來,張家口市橋西區將逐步對堡內93個重點院落進行全面恢復,並深入挖掘古堡以洋行、票號為主的金融史,恢復堡內各類金融機構建築,修復道教廟宇,將古堡打造成為以明清建築、中外金融、道教文化等為主題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