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1日來源: 新華網
一場以土司文化為主題的申報世界遺產宣傳暨現場考古發掘活動,9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老司城遺址舉行。目前,老司城遺址正在積極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活動現場舉辦了土家族原生態文化表演及文化遺產知識保護講座、知識問答賽、志願者現場考古體驗等活動。招募而來的20名湖湘考古志願者拿著洛陽鏟,與被譽為“江南紫禁城”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野外考古發掘的樂趣。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用來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統治問題的一種民族政策。老司城遺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的空白。
老司城遺址位於永順縣城以東19.5公里的靈溪河畔,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也是土司統治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土家族經濟、政治、軍事及文化中心。在長達800餘年的區域自治制度中,共經歷9個朝代,世襲27代35位土司。鼎盛時期轄二十州,範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曾呈現出“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繁華景象。
1995年至今,老司城遺址已經進行了先後5次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基本探明了城內宮殿、衙署、宗教、苑墅、街巷、土司墓區及週邊其他遺址的分佈情況。
湖南省考古所研究員柴煥波介紹說:“源于對文化遺產概念的重視與科研目的,省考古所進行了此次有志願者參與的考古發掘活動。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衙署區的年代極有可能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
孫霧是永順一中學生,也是此次考古活動的志願者,在接受採訪時她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一條初露端倪的鵝卵石小徑,“作為一名土家族兒女,土司文化是我們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參與這次考古活動,我們更加瞭解本族的歷史。”
柴煥波說:“讓青少年參與考古很有價值,不僅可以普及他們的考古知識,更能讓考古學科走進社會,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