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中國抗戰歷史出現記憶危機 部分地區文物遭破壞

2011/09/19

發佈日期: 2011-9-18   來源:新華網-瞭望  

追尋抗戰的國家記憶

只有經常回顧歷史經驗教訓,才能激發和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於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

9月3日,北京西南郊盧溝橋上的501只石獅,靜默地在陽光的照耀下,似乎在回憶著半個多世紀前的那一幕——

1937年7月7日,北平(今北京)盧溝橋的日本駐軍,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夜間,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進行了頑強抵抗。

如果說盧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開始,那麼“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則是日本武裝侵華的開端,也是中國人民14年偉大抗日戰爭的起點。

1931年9月18日晚,隨著瀋陽北郊柳條湖傳出爆破南滿鐵道的一聲巨響,夜幕下日本關東軍由重炮掩護傾巢而出,突然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東北全部淪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從“九一八”事變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中,中國人民犧牲了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如今,抗日戰爭已漸行漸遠,讓國人牢記國恥,尤其讓年輕一代記住這段血雨腥風的歷史,並非是為延續仇恨,而是為凝集國民力量,激發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還原抗戰的歷史起點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6周年紀念日,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80周年紀念日。連日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深入多個抗戰遺址和事件發生地,追尋那些已經模糊或正在模糊的歷史記憶。

長期對“九一八”事變進行深入研究的遼寧省“九一八”戰爭研究會會長王建學教授認為,全國抗戰的第一槍,是在瀋陽率先打響的。“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14年偉大抗日戰爭的起點。

“現在很多中國人只知道8年抗戰,不知道抗戰14年。”本刊記者採訪中接觸到的一位東北抗聯老戰士也認為,“由於我們長期宣傳的大都是8年抗戰,東北抗日聯軍14年抗戰史,逐漸被歷史淹沒了。”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佔領瀋陽,幾個月內,就把東三省佔領了。”

《論聯合政府》還指出:“國民黨政府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爭,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

可以看出,毛澤東不但充分地肯定了東北抗日聯軍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與功績,而且指出了從“九一八”事變就開始了抗日戰爭。

在抗日戰爭中最先淪陷的東北三省,更能感受那場戰爭所帶來的巨大創痛。

9月5日,本刊記者在遼寧省實地採訪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以殘曆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據瞭解,該館是國內最大的“九一八”事變主題博物館。從今年8月中旬閉館,投資近千萬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定於9月18日全面開放。

“博物館現在面積達12000平方米,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參觀人數從原來每年10萬左右,已升至每年70萬至80萬。”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井曉光研究員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介紹。

“物證的收集,是立館之本。由此博物館每年都投入幾十萬進行物證收集。主要來源包括民間捐贈和公開有償徵集兩部分。”井曉光說。

他介紹,升級改造後的展出對多個場景進行藝術再深加工,增加了電子地圖、高清電視等展示手段,在內容上還增加了德、日、意法西斯政權的形成背景及當時的世界形勢,將充分提升“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國際性內涵,說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早發動者。

“每年9月18日這天,都要開展系列紀念活動。”井曉光說,“與往年相比,今年有三個變化:第一,規模更大,參加人員更多,不僅遼寧省本省開展紀念活動,吉林、黑龍江兩省也將參與。第二,已曆十年的撞鐘鳴警儀式時間有所調整。往年鳴警撞鐘是晚上九點十八分,今年改為上午九點十八分。第三,內容增加,形式更生動。”

毗鄰的吉林省,也是當年飽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省份。地處長春市東北隅光復北路5號的偽滿皇宮博物院,是當年日本侵華時炮製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的宮廷舊址,這裡見證了當年發生的一切。

9月6日,本刊記者實地採訪時瞭解到,偽滿皇宮博物院的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於2006年修建,占地1.06萬平方米,共三千多件文物。2006年9月18日,這裡推出了《勿忘“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專題展覽,自2009年9月18日起免費開放,已迎接了數百萬觀眾。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的參觀者,以青少年學生、部隊官兵、黨政機關幹部居多。”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李立夫說,“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屬於全國的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這裡的文物,主要通過國內民間徵集、跨國徵集獲得,每年要投入經費幾十萬元。”

談及“九一八”期間的紀念活動時,李立夫介紹,今年的活動更顯國際化,將舉辦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宣誓活動、日軍侵華漫畫展、日軍侵華罪證文物展等內容豐富的多項活動,還將邀請當年侵華日本老兵演講。

“我們每年都還有一些專題性展覽和組織偽滿皇宮博物院愛國主義宣講小分隊走進學校、進社區,以發揮博物館最大的社會效益。”李立夫說,“從2000年開始,偽滿皇宮博物院就受日本愛知縣聯合會邀請,每年8月15日都要到日本進行巡迴展覽,告訴廣大日本觀眾,那場給大家帶來苦難的戰爭將來決不能讓它重演,正視日本侵華史,日中不再戰。這些展覽在日本受到了歡迎。”

同樣,黑龍江省也留下很多那場戰爭的記憶。9月7日,本刊記者來到了位於哈爾濱平房區新疆大街47號的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隨著“九一八”事變80周年紀念日臨近,參觀者日增。

“陳列館1982年利用原址建成,占地面積六千多平方米。”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單長清書記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介紹,“現在全館近3000件物證,其中207件已經定級。”

單長清說,第731部隊是侵華日軍從事細菌武器研究和人體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這支罪惡的部隊,利用健康活人進行細菌戰和毒氣戰等實驗,其罪惡與南京大屠殺、奧斯維辛集中營一樣駭人聽聞。”

“以前從書上看到過第731部隊的暴行。這次帶孩子一起過來看看,很多物證令人觸目驚心。”從湖南省湘潭市遠道而來的楊金秋夫婦說。

多年來,日軍第731部隊遺址作為二戰期間日軍的重要罪證,其保護利用工作始終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

據瞭解,從2000年開始,有關部門多次投資對第731部隊遺址實施了首次發掘清理及一系列勘測研究等工作,發現幾百件人體實驗用具。同時,採取多項措施對遺址進行保護利用,擬將其建成一座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世界戰爭遺址公園,並提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設想。

不該發生的記憶危機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抗日戰爭漸行漸遠,近年來有些人已對那段歷史逐漸模糊,個別地方還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甚至還時常出現毀壞、侵佔、侵蝕抗戰遺址和烈士紀念場所等現象。

9月3日,坐落在北京西南郊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像往常一樣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

在一樓接待大廳,一位老人對接待他的工作人員說:“我希望你們能接受這本書,了卻我的一樁心願。”老人反復地說著這句話。最終,工作人員答應老人,會向領導彙報,並留下老人的聯繫方式。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本刊記者得知老人叫楊玉山,今年已83歲高齡,現住北京東城八條103號。

本刊記者注意到,老人所說的書,其實是一本厚厚的手抄本,大約10萬字,封面醒目地寫著書名——《我的童年》。正上方有一行字:“寫此書是為了傾訴,為責任而寫,為警示後人,別無所求。”

老人講述,他是河北省邢臺市內邱縣柳林鄉西楊寨村人,爺爺曾被日本兵打成殘疾,父親被抓到日本做苦役,再也沒有回來。“我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我給他們講這些事情,他們沒有興趣聽。1990年退休後,我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來,想讓更多人記住那段歷史。”老人這樣說。

“與孩子們說起那段歷史,他們並不關注。”在瀋陽採訪期間,快50歲的瀋陽通運出租有限公司張國成師傅告訴本刊記者。

還有一種更讓人擔心的記憶危機。2010年“十一”前夕,有網友在論壇發表題為《國慶前夕,抗日名將馮占海將軍墓被毀》的文章,曝出吉林市北山最高峰的吉林省著名抗日將領馮占海將軍墓疑遭地產商挖掘,墓碑亦被推倒的消息。

馮占海,1899年生於遼寧,“九一八”事變後,因舉兵抗日,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在吉林省吉林市,一位元市民告訴本刊記者:“馮占海將軍墓被毀的事情,老百姓都知道。按理說,應追究開發商和主管部門管理的責任,後來不了了之。”

1963年9月,馮占海在長春病逝。依照將軍遺願,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曾將其骨灰安葬于吉林市北山腳下。但不久墓地遭毀,骨灰不知所蹤。1965年,又葬衣冠塚于吉林市北山最高峰,想不到再次遭劫。

據當地居民反映,馮占海墓碑原所在的土地,已被開發商買下準備開發成高爾夫球場。2011年4月22日,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有關部門把將軍墓遷至吉林市北山公園,並對將軍墓進行高標準修復。

9月6日上午,本刊記者前往北山公園實地採訪,恰逢退伍老兵趙力峰在將軍墓附近鍛煉身體。“毀壞將軍墓是一種忘本行為。”趙力峰說,“馮占海將軍是吉林人民的驕傲,出了這事,對吉林市的形象,是一種損害。”

本刊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在離將軍墓幾十米的北山最高峰,矗立著雄偉的革命英雄紀念碑,而正面有關紀念碑的說明碑文已斑駁脫落。“都已經好長時間了,沒人管。”一位經常來爬山的市民說。

在距革命英雄紀念碑不遠處,就是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記者發現辦公區的值班室空無一人,展廳也是大門緊閉。一位參觀者抱怨道:“我住山下,來過五六次,展廳都關著門。”

本刊記者輾轉聯繫上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宣傳科科長李丹,對於參觀者反映展廳總關門,她的解釋是“我們上午9點開館,中午11點半閉館休息。下午2點開館,3點半閉館。可能參觀者剛好其他時間來,沒碰上。”對於紀念碑的碑文脫落一事,她稱“正找人維修”。

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裡,本刊記者還發現不少普通人墓地混跡其中。在辦公區牆上,還醒目地張貼著管理處買墓地的聯繫方式。而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處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先對賣墓地一事矢口否認,最後只好承認:“我們是經過上級有關部門同意,賣部分墓地作為經費補充。”

這顯然已違反有關規定。《烈士褒揚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範圍內的土地和設施。禁止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範圍內進行其他工程建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範圍內為烈士以外的其他人修建紀念設施或者安放骨灰、埋葬遺體。

據一位市民反映,烈士陵園賣墓地好幾年了。“烈士陵園是給烈士的一種認可和待遇,現在只要肯花錢,就能享受和烈士一樣的待遇,從情感上來講,確實無法接受。”

近年來,這樣侵佔烈士紀念場所的事件時有發生。如,2007年12月,因要“開發商業墓地”,洛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保護區第一區”的烈士陵墓遭到破壞,民工把保護區內的125座墓砸壞搬走,運去垃圾場。

延續記憶並非為了仇恨

本刊記者在連日來的採訪中,當年日軍暴行仍歷歷在目:平頂山慘案、南京大屠殺、萬人坑、細菌戰、重慶大轟炸、三光無人區,等等。那段並不遙遠的歷史,不容遺忘。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在抗日戰爭中,為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和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的共產黨人、我軍將士以及人民群眾一樣,永遠值得中國人民銘記。

“目前應加大抗日戰爭遺址、紀念館的保護力度,加強對民眾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要解決重點場館經費不足的問題。”井曉光說。

據井曉光介紹,長期以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由於接待觀眾較多等原因,造成的博物館陳列設施相對陳舊、陳列手法落伍等現象,未能得到及時改善,從而直接影響著博物館宣傳教育效果及職能的正常發揮。

本刊記者瞭解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自免費開放以來,雖然財政一直在經費上給予保障,但僅僅就是維護費用。這次升級改造投入近1000萬元,資金還存在420多萬元的缺口。目前,正向有關部門打報告要求解決。

“偽滿皇宮博物院東北淪陷史陳列館2009年免費開放後,沒有一分財政撥款支持。目前,全部用核心區門票收入作為補貼。”李立夫說,“但由於2001年貸款9800萬元維修核心區,一直也存在經費壓力。”

同樣,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也面臨經費緊張的尷尬。“由於經費緊張,場館不能擴建,編制不能增加,我們收集到的很多物證及史料,只能存放在庫房裡。比如我們有400多小時的音像資料,受場館和人員不足的限制,根本無法展出。”單長清說。

本刊記者走進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發現,這裡的展覽表現手段較為單一簡陋。據單長清介紹,目前每年財政撥款還不到100萬元,但僅對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的維護,每年就需要投入100萬元,再加上25個工作人員的工資等支出,每年缺口不小。

知名歷史學者紀連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認為,政府不但應加大抗日戰爭遺址的發掘和保護,各地相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後,也應在經費上給予強力保障。而且對於所有的抗日老戰士,政府都要派專人妥善安排好他們的晚年生活。

“要嚴格管理抗日戰爭遺址和紀念場館,以免在利益驅動下出現商業化的傾向,對於侵蝕、侵佔和損壞設施的行為要追責。”紀連海說。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了億萬人民的心靈創傷,我們期望和平,但我們不要乞求和平。只有一個真正強大的中國,才是自身安全的保護者。”汕頭大學法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鄢聖華說。

“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歷史的結論永遠顛撲不破。”他認為,“在追尋抗戰的歷史記憶時,我們要做的是民族的自省,而不能滿足於表達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因為,表達仇恨是容易的,深刻自省、吸取教訓卻需要勇氣。”

在鄢聖華看來,記住國恥,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應成為一種國家記憶。“‘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這是憂患之日,反思之日,也是居安思危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