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原生態綠色建築——福建土樓

2008/07/09

新華社記者 巫奕龍 孟昭麗

原生態綠色建築——福建土樓

北京時間七日晨,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三十二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四十六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四十六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即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

大遷徙造就土樓形成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以其神奇的聚落環境、特有的空間形式、絕妙的防衛系統、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和深邃的土樓文化,令世界矚目。”福建省建築設計院首席總建築師黃漢民說。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六十六米的集慶樓已屆六百“高齡”,直徑三十一米的善慶樓則僅有三十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的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四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衆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居住防禦功能集一體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土樓建造最緊要處是基礎、夯實和整牆。”出生在初溪土樓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徐松生說,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二十厘米,它卻能自行複合。這足見土樓的堅韌。

“土樓是原始的生態型的綠色建築。”黃漢民說,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綠色土樓,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守望相助建和諧社會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采的小社會。“土樓對建設和諧社會最有用。”徐松生說,住在土樓裏,有事情大家會互相幫忙,鄰里和睦。“孩子孝不孝,會有口碑,好的學習,壞的批評,起到教育約束的作用。”

厚重的福建土樓,承載着厚重的傳統文化。發人深省的楹聯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蕩着歷朝歷代土樓人家“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於至善”的追求。振成樓有副名聯備受稱道:振作哪有閒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福州七日電)

新華社記者 巫奕龍 孟昭麗

刊登日期:2008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