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世界遺產保護:明孝陵構築世界遺產立體防護網

2007/11/01

新華網南京12月9日專電(記者 淩軍輝)“世界遺產保護只能加強不能減弱,保護就要有層次、有力度。”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局長王鵬善7日對記者說,3年來,該局通過採取變形監測、加大環境整治、建立動態反饋機制以及嚴格規章制度,為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構築了立體防護網絡。 

 “文物是有生命的,也會感冒、發燒,我們要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定期給它們‘體檢’。”王鵬善介紹,從2004年開始,他們和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合作,每月都對文物建築本體進行一次全面的變形監測,看看有無變形、下沉、滲水等現象,整個過程使用光柵傳感器等先進設備,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任何損傷。

人希望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世界遺產也不例外。據了解,中山陵園管理局在環境整治上主要採取了兩項措施。在內部環境整治上,改造橫貫遺產核心區域的翁仲路,把原來的汽車柏油路改建成步行青石板路;在周邊環境整治中,通過拆遷等方式不斷擴大保護范圍。2005年以來,共拆遷周圍居民1100戶,其中有400多戶是該局職工,使明孝陵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擴大了1000多畝。

明孝陵立體防護網絡的第三層是建立世界遺產與遊客的動態反饋機制。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從2003年開始對參觀明孝陵的遊客進行現場問卷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三次調查。“世界遺產保護得好不好,遊客最知道。”該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認為,遊客是世界遺產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的意見不僅能起到監督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改進遺產地的各項服務工作。

“尊重歷史原貌,修舊如舊是世界遺產保護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通過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和規定把這一原則落到實處。”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處長王前華表示,明孝陵在對一些有影響力的古跡進行保護性修復的過程中,從資料收集到勘探清理、確認文物原來的風貌,從方案的設計到專家的論證評審,直到最後履行報批手續,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1998年,在原址復建文武方門的過程,原來確定的設計方案中,兩個邊門是拱券形。但經專家們反復勘探調查,最後確認兩個邊門是方形。方案隨即進行了修改和論證,新方案還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