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草堆六街區坊衆互助會日前發動區內街坊積極集資,重修聚龍通津巷內歷史悠久的“聚龍社”,重修翻新後的“聚龍社”面目煥然一新,並已由農曆年卅開始開放給街坊入內參拜。
“聚龍社”位於與關前正街毗連的一道窄巷內,街坊稱這道窄巷為聚龍通津,社內供奉土地神,是往昔聚龍通津附近一帶所奉的土地祠。
重修前,“聚龍社”因年久失修,半壁灰黑矮牆顏色斑駁,殘舊破落,一點也不起眼或引人注意。重修後,“聚龍社”月形木門已重新髹上暗紫紅漆、牆身亦翻新為蛋黃色,月形門兩旁均貼上顏色鮮艷的紅春聯和捐資重修者的芳名,外貌充滿生氣。
據唐思的《澳門風物志》介紹,“聚龍社”內有一塊樹立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的石碑,碑文記載了關前街區的史蹟,反映了澳門的變化,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不容忽視。“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
這段碑文,講述了當時當地的環境。泗勝坊是關前街附近一帶的古稱,當時鄰近果欄街、大碼頭街一帶還是海浸之地,故有“兼近海隅”之說,是關口出入之孔道,碼頭上落之津梁,成為澳門的“咽喉之地”。而關前街、營地大街人煙稠密,舖戶櫛比。碑文又述說該區“日前失火延燒,恉無備之故也”,之後勸諭居民開井疏渠,以防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