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京城文物古建身陷被佔用困境

2007/09/28

作 者︰新華社記者 李 楊

請問崇禮住宅在哪兒?”記者詢問北京東四六條的一位老住戶。

有人站崗的2個院子就是。這位老住戶回答,院子裏住了五六十戶人家,現在是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宿舍。

崇禮住宅是清代光緒年間大學士崇禮的官邸,號稱東城之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禮住宅目前的門牌是東四六條6365號。然而無論記者怎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門衛都是一句話︰這裏是私人住宅,不能進!

沒能獲准進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門口拍張照片也算不枉來一趟。不料門衛勃然大怒,一隻大手攔住鏡頭︰不許拍照!

京城六成文物古建被不合理佔用

碰一鼻子灰的人何止你一個!國家文物局政法處處長何戍中說,我作為國家文物局執法幹部,要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高玄殿檢查,都被拒之門外。他說,目前大量被佔用的古建築基本處於與世隔絕狀態。

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有3500項,其中60%被不合理佔用。

液化氣的引入、大功率電器的使用、取暖做飯的爐火、無鐵管保護的電線等火險隱患時刻威脅著古建築的安全。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監察執法隊隊長郝東晨說。

郝東晨認為,目前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對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世界遺産的佔用。據統計,頤和園周邊被佔用的頤和園古建有6處之多,占地達4萬平方米。天壇被佔用情況更為嚴重,中小學、商店、廠區等33個單位佔用了歷史上天壇外壇用地達3.74平方公里之多。

不合理佔用已造成古建築嚴重損壞。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坐落在景山西街的大高玄殿,是明清兩朝皇家私廟,緊鄰故宮神武門,是紫禁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有大高玄殿、鐘鼓樓、東西配殿、乾元閣等。其中象徵天圓地方的乾元閣,造型與天壇祈年殿相似,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內部彩畫及藻井精美,為北京罕見。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賈凱林說,大高玄殿被佔用後,因管理使用不當每況愈下。內部損壞現象隨處可見,古建築的石欄板被人為鋸斷,獸頭被車輛撞壞散落院內。雜物和煤堆已將百年古樹擠壓得奄奄一息。談起院內情形,賈凱林非常焦慮。

經歷了護國寺火災的郝東晨,更對大高玄殿的安全狀況感到憂慮︰古建築上飛線很多,電路未按古建築安全消防要求走線;內部堆放大量易燃物品和雜物;一些古建築被用作修理車間,內部使用電焊、氣焊,非常危險。

頤和園副園長高大偉告訴記者,頤和園周邊的一些附屬建築也被外單位佔用,包括清代的步軍統領衙門和頤和園檔房等。由於佔用者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和知識,這些古建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記者在這些曾名噪一時的院落調查時發現,其中一部分現被用作中央黨校編制外人員公寓。院內到處是晾曬的衣物、堆放的雜物、倒在牆角的自行車,漆皮斑駁的柱子上寫著大大的黑色毛筆字……

世界遺産中的蜘蛛網兵營

站在天壇祈年殿壇基上向西北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密密麻麻的天線網,有如一張張巨大的蜘蛛網。天壇公園副園長姚安告訴記者︰天線網下邊是隸屬於廣電總局的582電臺。

13組幾十米高天線杆組成的電臺天線群占地10多萬平方米。

天壇的建築思想強調人與天的交流,最怕的是視線遮擋。姚安說,森森古柏之上的巨大天線網嚴重破壞了天壇的景觀效應。到此遊覽的一些外賓以為是軍事基地,紛紛舉起相機拍照。

根據天壇公園提供的檔案資料,1970年北京市建設局批地,582電臺遷至天壇公園西北外壇。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天壇公園曾多次與電臺協商遷出事宜,但一直沒有結果。近年來,電臺還不斷增建房屋用於經營、出租與職工住宿。廣電部興盟電視無線設備廠業務部”“北京廣播電視、影視科技公司等單位,在院內挂牌從事經營活動。院內在派出所有戶口可查的居民有25戶。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說,對世界遺産造成嚴重景觀破壞的還有故宮西華門的屏風樓。70年代修建北京飯店時,為了遮擋從北京飯店向中南海的視線,在西華門南北兩側修建了5幢屏風樓。

這幾幢樓往這一橫,西華門被淹沒在裏面,連喘氣的地方都沒有。常年有崗哨站崗,平時軍車、班車進進出出,簡直就是在故宮裏設了一個兵營晉宏逵說,隨著國際輿論對世界遺産關注度的提升,屏風樓對故宮景觀破壞的弊端越發凸顯。

大高玄殿的騰退工作也遭遇了拉鋸戰。全國政協委員劉炳森等曾於19982000年分別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敦請把大高玄殿歸還故宮博物院。200011月,古建專家鄭孝燮、羅哲文等還發出《關於收回大高玄殿作為文化設施的倡議書》。據北京市文物局介紹,幾經交涉,大高玄殿佔用方終於提出了搬遷條件︰二環以內50畝熟地外加鉅額搬遷款。這分明是漫天要價!羅哲文說。

騰退文物古建需出重拳

賈凱林說,新中國建立初期,首都需要大量的辦公用房,機關、軍隊紛紛房子,一些古建築相繼被佔用了。此後的幾十年間,一些單位佔用古建築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面對祖上傳下來的玉缽被今人當成飯碗糟踐,文物界是一片要求騰退的呼聲。而記者在調查時意外發現,古建築被佔用絕大部分是經過相關部門審批同意的。換句話說,佔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正是這種合法佔用,破壞了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古建的騰退難度。

高大偉說,以頤和園為例,園外古建與頤和園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清朝最後十幾年真正掌權的是慈禧太后。慈禧駐園時,頤和園實際上起到了離宮的作用,是中國真正的政治中心。於是,頤和園周邊就出現了一些政府機構,包括當時的軍機處公所、步軍統領衙門、外務部公所等。皇家園林的完整性和歷史真實性正是從這些園外附屬建築上體現出來的。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界人士紛紛指出,文物古建騰退難主要是部門利益在作祟,佔用單位沒有把文物當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産來對待。文物古建是祖先的文化和藝術傑作,是人類文明史的見證,傳遞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對文化遺産的重視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但在我國,對文化遺産的保護似乎還只是少數學者和人文精英奔走呼籲的事情。

目前很多重要的文物古建被不合理佔用,不僅造成文物破損,也阻斷了社會與文物之間的聯繫。大批重要的古建築甚至被排斥在法律保護之外。何戍中認為,應該尋求法律手段維護世界遺産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專家們指出,應該建立一個騰退被佔用文物古建的有效機制,解決文物古建被佔用問題。而要建立這一機制,則需要高層協調及法律法規的支援。

不出重拳恐怕難以解決這一歷史形成的頑疾。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說。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