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第二十七屆世遺大會在巴黎閉幕 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景光明

2007/09/28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七屆會議已於七月五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閉幕。我國雲南省“三江並流”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 的擴展項目亦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八屆會議將於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蘇州舉行。

  根據“凱恩斯決議”,由二零零三年開始,已有遺產列入《名錄》的締約國每年不得提交一項以上的提名。我國今年提名的雲南省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已獲審議和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為二零零四年提名的項目為位於東北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乃我國東北遼寧省內古高句麗的文化遺產,是我國自古以來多民族、多文化的重要見證,它已作為我國二零零四年申報的首選項目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受理。“澳門歷史建築群”則將被列為中國二零零五年世界遺產申報首選項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也有高句麗晚期史迹,并有部分古墓於此次申報世界遺產,但由於客觀技術原因,被推遲審議。

  在本屆會議中的文本申報階段,原經技術審查合格受理四十五項,已印發於會議文件中,但在正 式審議前,有五處因無望通過而自動放棄。因此會議正式審議了四十項世界遺產提名,共批准了二十四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建築群”的申報文本在二零零二年通過中央政府提交給聯和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並經世界遺產中心技術審查合格,予以受理。這是本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這此會議中被新列入的二十四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十九處,自然遺產五處,包括位於我國雲南省的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其它入選名錄的世界自然遺產還有:瑞士的San Giorgio山, 越南的Phong Nha-Ke Bang國家公園,蒙古和俄羅斯聯合申報的跨國遺產Uvs Nuur 盆地,以及澳大利亞的Purnululu 國家公園。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阿根廷的Quebrada de Pumahuaca,捷克共和國的Trebic城的猶太區和St Procopius天主教堂,阿富汗的巴米揚峽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智利的港口城市法爾巴拉索的歷史城區,崗比亞的詹姆士島及相關地點,印度的Bhimbetka石窟,伊朗的Takht-e Soleyman,伊拉克的Ashur古城,意大利的Piedmont及Lombardy聖山,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白城區,哈薩克的Khoja Ahmed Yasawi陵廟,墨西哥的Sierra Gorda方濟各傳教區,波蘭的小波蘭木教堂,俄羅斯的Derbent古城堡,南非的Mapungubwe文化景觀,西班牙的Ubeda及Baeza文藝復興建築群,蘇丹的Gebel Barkal 及Napatan 地區的考古遺址,英國的克佑皇家植物園,津巴布韋的Matobo山區。巴西申報的Jau 國家公園擴展項目,巴拿馬歷史城區擴展項目和我國申報的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也被大會審議通過。委員會又將五處已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同時,將美國的黃石公園等三處瀕危遺產恢復正常,這使現在瀕危遺產數目為三十四處。

  組成今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二十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締約國包括有:阿根廷、比利時、中國、哥倫比亞、埃及、芬蘭、希臘、匈牙利、印度、黎巴嫩、墨西哥、尼日利亞、阿曼、葡萄牙、韓國、俄羅斯、聖路西亞(Saint Lucia) ,南非、泰國、英國和津巴布韋。根據《公約》規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一個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亦稱 “世界遺產委員會”。一九七六年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會由二十一個締約國代表組成,任期為六年,每兩年輪換三分之一成員。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公約》的實施,根據締約國的提名確定那些具有突出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與締約國共同監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決定將名錄中的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確定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以幫助締約國保護具有突出價值的遺產。我國於一九八五年加入《公約》(註:《公約》自一九七五年年十二月十七日正式生效以來,已有一百七十六個締約國),一九九一 年十一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八次締約大會上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任期至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國再次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是次任期將至二零零五年。

  為了動員國際社會各方參與世界遺產的保護,一九九七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即每六年各締約國要提交其實施《公約》和在本國境內遺產保護狀况的報告。此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按地區逐一審議這些定期報告,並確定了委員會審議各地區定期報告的時間表,先後審議了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在剛結束的世遺委員會會議上審議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世界遺產定期報告,大會強烈鼓勵 亞太地區成員國以一致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採取必要的行動跟進定期報告所列的建議,保護全人類的共同遺產。二零零四年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審議年,至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為歐洲及北美洲審議年。
 
  為了改變《世界遺產名錄》的代表性,一九九四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十八屆會議通過了“建立平衡並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目錄之全球戰略”。全球戰略為《公約》的實施提供了參照和方法框架,鼓勵各締約國,制訂均衡的預備名單,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內代表不足的地區和類別的新遺產,使《世界遺產名錄》更趨平衡並具有代表性。二零零零年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四屆會議還通過了一項決定(以下簡稱“凱恩斯決議”)。根據這項決定,委員會每屆將會確定審議的遺產提名數目最高限額。作為第一次試行辦法,建議二零零三年召開的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的提名數目最多不超過三十個。委員會同時還決定,除了尚沒有遺產列入《名錄》的締約國以外,所有締約國不得提交一項以上的提名,對於這項“凱恩斯決議”,在今屆世遺委員會會議再次引起強烈的討論。我國代表強烈反對這項決議,表示有違《公約》的精神。我國的意見獲埃及、印度、意大利等國的支持。此外,支持決議的國家表示,這樣做是為了落實《世界遺產名錄》全球戰略,改進《世界遺產名錄》的代表性。由於討論熱烈,大會決定於明年舉行的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再次評估“凱恩斯決議”。

  截至剛結束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七屆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共批准了七百五十四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五百八十二處,自然遺產一百四十九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二十三處。西班牙有三十八處世界遺產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意大利有三十七處作第二位,而中國擁有二十九處,排第三位。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於第二十七屆世遺委員會會議結束前,從二十七屆委員會主席手上接捧,擔任第二十八屆世遺委員會主席,並在致辭時表示會盡全力將世遺委員會會議辦好。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八屆會議將於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蘇州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