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海南文物非毀即傷 獨具地方特色文化正面臨消失

2007/09/28

(中新網12月8日電)《瞭望》週刊刊載文章稱,由於年久失修等原因,海口多處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破敗不堪,如不及時加以維護,獨具地方特色的海南文化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海南文物價值不小
        海南是中國最南端的海島省份,瓊州海峽這道天塹將她與祖國大陸隔開,同時也造就了海南獨具特色的海島文化。目前海南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已公佈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還有65處即將公佈,市縣級文物單位數百個,大部分集中在海口地區。

        海口市博物館研究員閻根齊說,海南文物在全國的位置比較重要,這裏的文物表現出與內地不同的文化類型和特點,獨具地方特色。

        世居海南的百萬黎族同胞創造出了珍貴的黎族文化:船形屋、橄欖形建築、黎族的紡織、釀酒等,在今年6月10日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當天,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昌江黎族泥條盤築法制陶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等9項被公佈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環抱海南的南海浩瀚蔚藍,埋藏在大海深處的各種瓷器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閻根齊說,海南作為中國與東南亞交流的橋樑,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至今,在海南周邊海域經常能零星發掘出各種精美的瓷器,但是越來越多的商業打撈,給我國的水下文化遺產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再從移民文化看,無論是在海南島居住已數千年之久的黎族同胞,還是其他居民,都是不同年代從大陸各地遷徙到海南的移民,他們一方面繼承和傳遞了原有的文化,同時又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創造出新的文化。遍佈海南每一個村落的宗祠除了和內地一樣祭祀遠古的祖先外,還祭祀遷瓊始祖的靈位。

        閻根齊說,海南也有非常豐富的宗教文化,幾乎每一個村都有一座祭祀關公的廟宇,保護都比較完整,海口市就有不下100座廟。在僑胞文化方面,僅文昌有姓名可查的華僑就不下100萬人。還有通商文化,《馬關條約》把海口確定為通商口岸後,商人們建設了一大批融合中西文化特徵的騎樓建築,至今尚保存有200多座,中國具有這種騎樓建築的城市僅為上海、廣州、海口。

        文化愈獨特愈珍貴,保存的價值越大。閻根齊說,由於海南經濟落後,民眾的文化素質水準普遍較低,尚未形成人人自覺保護文物的共識,很多珍貴的文物非毀即傷,任意改造,丟棄不管的現象十分突出,有的還把損壞當成了維修和保護。

歷史遺跡在不斷地毀壞
        近日,《瞭望》記者跟隨海口市博物館研究員閻根齊、王育龍兩位專家對海口文物保護情況進行調研,發現海口文物面臨的普遍問題是:損毀嚴重,很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仍在不斷的毀壞之中。在秀英古炮臺,記者看到炮臺正前方大約20米長的古城牆全部倒塌,在定西炮臺旁,大炮水泥基座有明顯的裂紋,裂紋最寬處約有3釐米……這使得原本破落的炮臺不得不關門謝客。

        1890年清政府兩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建造秀英炮臺,目的是為抵禦法軍入侵,曾經的古炮面向大海,居高臨下,五座大小炮臺自東向西直線排列,北向虎視大海,威風凜凜,瓊州海峽盡在其射程之內。然而如今的炮臺卻蝸居在高樓大廈的包裹之中,肅殺之氣全無。由於半年多來無人參觀,古炮臺上落滿了灰塵,無人清掃,淒涼慘澹。海口府城古城牆的命運也同樣不堪。作為海口建州置府的歷史見證,府城是海口市民心目中的城市心臟,因為它不僅是海南惟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且見證了海口建州置府的歷史。然而,記者看到,如此重要的歷史遺跡的大部分城牆已經倒塌,目前僅有草芽巷、培龍市場一帶的牆體較完整,但已被人為擠佔蓋房,或被市場佔用為臨時鋪面,遭到了嚴重破壞。

        位於海口瓊山大道上的五公祠始建于明代萬曆年間,紀念的是唐宋兩代被貶職而來海南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銓,集中展示著海南的貶官文化。但由於多年來僅靠門票收入糊口,沒有投入維修保護,祠內展館基本無人看管,木結構的祠堂沒有維修,光澤暗淡,很多遊客入園感覺無可參觀,大門左側的房屋竟成了人聲鼎沸的茶樓。閻根齊說,如今的五公祠遊客來了一次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

        在海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城鼓樓,記者發現鼓樓上矗立著一間青磚灰瓦的大房子,房前晾曬著衣服。附近文莊居委會居民小組長林某說,上世紀80年代,這裏曾是府城農機二廠的宿舍。之後,職工隨工廠遷走,於是就有職工讓親戚來此居住,都住了十幾年了。鼓樓上還有四處亂丟的石碑、木料,因得不到及時保護,一些木料已腐蝕,石碑和石柱都遭受破壞。鼓樓上僅剩的四間房屋全都成了流浪者和拾荒者的臨時居所,他們還將房屋損壞後的木料當柴火使用。

        海口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則成了堆放貨物的倉庫;邢氏祖祠祠堂大門已破舊不堪,房屋四周隨處可見雜草、生活垃圾,因得不到及時清運,有的已發黴,微風一吹,屋頂瓦塊搖搖欲墜;具有百年歷史的海口騎樓每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超過5萬,超過了每平方公里3萬人的密集型居住標準,並且騎樓的數量每天都在減少之中。

        除了這些沒有經費維修保護的文物外,一些曾維修過的景點卻因為管理者的無知而變得不倫不類。位於海口市西郊濱涯村的海瑞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矗立的石碑上曾刻著豎排從右向左的碑文,但在一次維修中,這些碑文卻全被改成橫排,並擅自加上標點。

海口文物50年未維修
        《瞭望》新聞週刊調查發現,無論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丘浚墓,還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城鼓樓,或者是黃忠義公祠、吳典故居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多年未得到維修,許多文物遭受破壞嚴重。專家建議,如不及時加以維修,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將很快在人們眼前消失。據瞭解,造成海南文物損毀嚴重的原因很多,其中政府不投資,缺乏經費維護保養是重要原因。

        文物保護的一般規律是20年一大修,5年一小修,但經瞭解,海南多處文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維修過。海南省文物管理辦公室每年僅有不到50萬元的經費,市縣文物主管部門沒有一分錢,一些對遊客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只能靠門票自收自支,自生自滅。例如,秀英炮臺2005年的門票收入12萬元,21個工作人員全部靠此生活,根本無力對文物進行維修保護。

        造成海口文物保護現狀的原因,還與市民以及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認識有很大關係。閻根齊說,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丘浚故居常因值班人員不上班而將眾多遊客擋在門外。多年來,丘浚故居沒有專人看管,沒有消防設備,木結構的故居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另外,海口市政協委員們關於保護文物的提案每年不下10份,建議對全市文物單位進行整合規劃,尤其是將瓊山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的騎樓建築好好加以保護等,但是每年的提案最後卻轉到一些研究員手中,結果沒有專項經費安排只能是不了了之。

        王育龍說,國家有關文件早就要求各地文物保護工作做到“五納入”: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但是海口的文物工作與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些珍貴的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因為城市建設而損毀或搬遷。專家認為,儘管與內地文物大省相比,海南的文物數量少,規模比較小,但是海南的文物極具地方特色,價值大,政府應帶頭整合資源,將零散的文物規劃保護起來,將文物保護與海口旅遊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保護的同時發揮其社會效益,形成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