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消息

神像雕刻申報非物質文遺

2008/04/16

澳博館全方位展示小城的歷史源流

澳博館冀與各界合作整理研究本土項目

神像雕刻申報非物質文遺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為全球新課題。去年二月開始,澳博館全權負責開展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澳博館代館長陳迎憲期望可與各民間團體、機構和個人,共同整理和研究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便建立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協助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別舉辦展示表演

博物館展示不少舊行業用具

陳迎憲表示,四月二十日,澳博館演講廳與大炮台花園將分別舉辦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展示及表演活動。在演講廳開展的講座及表演,圍繞南音及土生土語。南音曾盛於清末民初,稱為“地水南音”,其句式和聲韻要求嚴格,重視地方俗語的運用,旋律婉約優美,深具獨特的嶺南色彩。屆時由沈秉和、劉樺兩位專業人士主講。南音演唱家區均祥及樂隊於上午十時半在現場演唱《南音餘韻在澳門》,精彩可期。

澳門土生土語也是本地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它融匯了葡萄牙語、馬來語及粵語,用土生土語演唱的歌曲和戲劇更是獨一無二。土生土語話劇團曾參演多屆澳門藝術節,當日下午三時由該團負責人飛文基專題介紹,道出個中趣味。全日並在大炮台花園安排《茶道》、《麵粉公仔製作》、《燈籠紮作》、《人物速寫》、《龍書法》等示範展演。上午十一時和下午三時,則安排“青少年舞獅”及“青少年土風舞”兩項表演,向觀衆展示中葡兩種傳統的表演技藝。

民俗節慶整理建檔

陳迎憲指出,去年三月起,該館開展以全年民俗節慶為主題的錄製、攝影、資料搜集、整理和檔案建立的長期工作計劃,現已完成錄影和攝影工作的有土地誕、三婆誕、北帝誕及朱大仙水面醮等項目。在短短三個月內,在業界人士協助和配合下,完成了澳門首個獨立進行的、以“神像雕刻”為題的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文本的資料搜集、整理、撰寫、錄製和剪輯工作,去年六月底向國家文化部遞交了第一期申報文本,將澳門“神像雕刻”申報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項目日前獲文化部列入國家預備清單,正式名單於今年六月敲定。

具中葡特色的文化傳統說唱、節慶儀式、技藝、表演,構成澳門特殊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特色。陳迎憲認為,部分傳統技藝在近年經濟結構改變和全球化的影響下,正逐步消失。特區政府在今年度施政報告中亦呼籲全社會要共同關注,使其得以延續下去。為此,有必要搜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與業界探討保護方法。同時建立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此基礎上申報國家級乃至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組織、保護及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