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概述

 

  • “澳门历史城区”的概念
    根据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五条第十二项的定义:
    “澳门历史城区”是指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根据本法律的规定被评定为具重要文化价值的,由纪念物、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建筑群、场所,以及其缓冲区所组成的建筑组群。



“澳门历史城区”的范围

  •  “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
    “澳门历史城区” 的总面积为1.23平方公里,当中包括两个组成部份:
    第一部份是由8个广场空间、22处被评定的历史建筑,以及连接各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街道所组成的核心区。8个广场空间包括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而22处被评定的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

    第二部份则是核心区外围的缓冲区,当中保存了城区特色的历史风貌,包括特色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街道风貌,以及许多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

    核心区与缓冲区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区,承载着城区的特徵与价值。

 

  • “澳门历史城区”的特徵
    澳门自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曾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亦是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多元文化在此地持续交流和融合,使澳门从原来的小渔村急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城市,亦由此机遇而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文化最早、最多及最重要的地方。

    “澳门历史城区”是昔日以葡萄牙人为主之外国人居住的旧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开放与包容,以及中西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更难能可贵的是,“澳门历史城区”仍是一个活的城区,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及延续了大部份原有面貌和功能,当中既有见证着城区四百年发展演变的特色城市肌理,亦有体现中西文化共融以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街道风貌,而且,本地的独特传统和风俗习惯亦因城区而得以保存及延续,生生不息。“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澳门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 “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因符合世界遗产遴选标准中的第iiiiiivvi项,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ii体现着某一时段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及其表现手法在建筑学或技术领域,在不朽的艺术创造、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等方面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价值的重要交替;

    iii包含对一种文化传统或依然存在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独一无二或至少是不可多得的证明;

    iv是标示人类历史某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某类建筑物,或建筑群体,或技术组合,或景观的杰出例证;

    vi与重大事件或生活传统、与思想或信仰、与具有突出的普遍重要性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直接或明显相关。

    而世界遗产委员会亦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普世价值作出了如下极高的评价:

一、“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
澳门历史城区有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保存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欧洲人聚居地及亚洲早期贸易港的面貌,并留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民间建筑,这些建筑群植根在中国和欧洲、亚洲的文化土壤上,反映出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展现了中国和东西方不同国家在空间结构概念、建筑风格、美学观念、工匠手艺和技术的交融。
 

二、“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
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後,澳门一直是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传教的基地,耶稣会、圣奥斯定会、圣多明我会、圣方济各会、遣使会等不同天主教修会都曾在澳门活动,存留着许多修院遗址,以及至今仍然运作的教堂群及修会会院。另外,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基督新教,亦是以澳门作为传教基地。可以说,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宗教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开拓历史。

另一方面,自十五世纪以来,妈祖信仰一直在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个对外商业港口中香火不断,且延续至今,历史悠久,而澳门妈阁庙更是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是妈祖这位中国最显赫的民间女神进入欧洲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澳门历史城区”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反映,是中国历史城市中极具特色的组合。
从澳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集合多种不同思想信仰、生活习惯的居民生活空间。供奉中国海神的妈祖庙与西方海神的圣老楞佐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生活区的亚婆井旁有着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大宅;圣若瑟修院培养了大批中国籍修士;岗顶前地上有葡人“大会堂”的岗顶剧院,也有中国富绅何东的旧居;议事亭前地至今还是澳门华洋市民欢庆集会的中心广场;与美丽的玫瑰堂相邻的是澳门华人最早的市集营地街市;与巍峨的大三巴牌坊并立的是精致小巧的哪咤庙;东望洋炮台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则有着结合西式内容中式图案的壁画。在澳门历史城区中,短短的距离中容纳着不同的文化,保存着不同特色的建筑,并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中西兼融、相互尊重。
 

四、“澳门历史城区”是中西生活社区有序的组合,从历史到今天,都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澳门历史城区面积虽小,却容纳着不同的文化、宗教以至生活习俗。城市空间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作为一个中西文化并存的区域,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昔日中、葡以及其他国籍居民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的集体记忆,而最重要的是在城区里生活的人,依然保存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每年,中国的妈祖诞、哪吒诞、土地诞、观音诞,吸引成千上万信众在此庆祝,而天主教的苦难耶稣像出巡、花地玛圣母巡游,也一如过去几百年的传统继续举办,至於中国的春节、佛诞节、端午节、中秋节和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除夕夜等也已成为法定假期,全澳居民不分种族与信仰,共同欢度这些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