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與澳門


絲綢之路”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國》一書中提出,是指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產自中國的絲綢是貿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對世界各國影響巨大,故稱此貿易道路為“絲綢之路”。20世紀初,法國學者沙畹提出“絲路有陸、海兩道",於是出現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概念。

 

自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後,澳門作為中外中轉貿易港口城市而迅速興起,至19世紀初葉的兩百多年間,是中國商品輸出世界的重要節點。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從澳門港口大量出口,銷往歐洲、日本,以至美洲。澳門的興起,擴展和延伸了海上絲綢之路全球貿易,為搭建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塑造了澳門的城市性格,融入城市基因,時至今日,在城市空間脈絡、建構築物遺存,以及在宗教、生活等精神文化中,其痕跡依然清晰可見。2019年5月,澳門正式加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中國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旨在通過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推動形成關於海絲跨國文化線路的國內和國際共識,保護海絲遺產,發揮海絲遺產在促進和支持“一帶一路”世界性願景中的積極作用。藉著十一個澳門的海絲史跡點,為推動海絲申遺、拓展海絲文化交流合作貢獻力量,發揮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平台作用。